《箱鬼》
Author: [2016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6年08月22日 05時53分
評論的展演: 《箱鬼》
在藝術裡,科技常常是有效的招魂媒材,透過這些我們可能陌生於原理卻熟悉於表現的媒材,人類的記憶與感情被打開,而不管招喚的是國族情感還是歷史記憶,科技藝術打開的是更為寬廣的可能性,也讓人們的眼光更為貼近藝術家眼中的世界。
8月12日至9月11日,伊日藝術台北空間舉辦《箱鬼》五人聯展,由陳湘汶擔任策展人,邀請藝術家丁柏晏、盂施甫、李亦凡、邱子晏與張立人參展,展出作品形式包括手繪、活動影像、裝置與科技藝術等, 共展出十餘件作品。
有趣的是展出現場有兩件與模型有關的作品,分別是邱子晏<萬象皮革廠>與張立人<模型社區>,<萬象皮革廠>以藝術家在破敗的皮革廠廢墟中撿拾到的一捲八釐米紀錄作為起點,影像內容是當年皮革廠員工至日本參訪的歷史紀錄,該影像被放在藝術家製作的工廠廢墟模型中播放,另一旁則是播放藝術家在廢墟現場訪談過去員工的紀錄影像;<模型社區>在現場則是只有一副虛擬實境的觀看設備,當觀眾帶上設備後,其影像則是藝術家製作的模型社區,宛如監視器的鏡頭,分別呈現街頭與不同房間內的情境,而後開始有槍擊發生,在槍擊下,汽車等物品被射擊破壞,人偶也爆頭噴血,觀眾透過虛擬實境的觀看方式,看到同一時間內不同地點的事件面向。
這兩件藉由模型再現現實的作品,或許可以對比出科技藝術在招魂上的兩個面向,一個是田野調查般地指向歷史、指向我們身邊那些被掩蓋的廢墟,當鏡頭轉向那些廢墟中的物件並推進到物件極近處,我們似乎只看到物質而失去時間感,只是螢幕上的字幕卻依然敘述著工廠尚未成為廢墟時的榮景,這可能是藝術家試圖透過對比招喚出永恆;而<模型社區>本身就是模擬、就是虛構,同一時間點的不同空間裡發生的同一件事,透過虛擬實境,讓觀眾得以用身體去改變觀看的視角,選擇觀看的房間,這樣的虛構展現的是招喚的技巧與敘事的可能,擴充的是同一個時間向度的認知。
在此,模型可能可以成為兩個作品同時擁有的比喻,一個是現場存在的模型,再現的是過去與現在,虛假的模型中播放的是歷史也是生活,而透過虛擬實境看到的模型乘載的是抽象的敘事,卻也解剖了時間,呈現出我們對歷史理解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