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尋夢》,何必湯顯祖?
Author: 羅品喆, 2016年08月27日 22時48分
評論的展演: 《尋夢》
今年藝穗節,看了楊儒强導演的舞台作品《尋夢》開始的。這個開始就是一場 夢,應該是很有寓意的。我感到自己有些過度興奮。怎能不興奮?藝穗節想來 是個創新突破生猛邁開大步的表演場域,有人要挑戰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劇本, 且是珠玉在前的名作《牡丹亭》啊,這在崑曲是殿堂級的作品,能在當代被新 的創作者好好的思考、拆解、拼貼、融合,將會是怎樣的光景啊?我們將會嚐 到怎樣的一鍋佛跳牆,或是一爐幽香?我一這麼想,期待就無限地膨脹膨脹著。
牡丹亭或說是還魂記,應該不用多介紹了。白先勇先生的⻘春版牡丹亭,早有 秀作在前。
以⻘春為刀,切入明代劇本,帶來新的氣息,甚是高明,是白先生 一生中第三次製作牡丹亭。但總是在崑曲的演出架構中,說是纏綿愛意千絲萬 縷,也是關鍵處處動彈不得,是個表演體系綿密的精彩作品,早有定見在每個 眉來眼去,表演的重點在於呈現這些高度技術的戲劇語言。步伐一踏急了,就 嫌粗魯,所以這戲得是個精緻氣⻑的演出。這是白先生的當代,一個從過去延 伸過來的當代。
牡丹亭自然是個很重要的劇作。湯顯祖被視為跟莎士比亞是同一等級的劇作家。 就明代來看,湯顯祖是個突破創新的劇作家,就湯顯祖流傳下來的劇本而言, 牡丹亭更是個突破創新的劇作。莎士比亞四百年來,多少劇作家多少導演借題 發揮,拆解成多少新作。最近的上映的電影馬克白,氣勢磅礡傲人,當中馬克 白一角由演出《X戰警》年輕萬磁⺩德裔愛爾蘭演員麥克法斯賓達 Michael Fassbender 飾演,名噪一時。所以,可以想像,今天湯顯祖之所以未能廣為 世界認識,就是在於我們這些後輩,不夠努力創新,沒有帶進來新的技法、新 的詮釋、錊練出新的意義,沒有從老經典中找到時代的新觀點,真是叫人汗顏。 我認為,改編本來就是一種致敬。重點是:得要有新意。誠心希望楊儒强導演 能帶來新的技術,新的詮釋,新夢一場。
牡丹亭共55折,這個劇本以當代的眼光來看,甚是有趣。讓我用個調皮的口吻 重說一遍。一個明代的劇作家,假託說個前朝的故事,說到宋代有個嬌嬌女, 足不出戶,但擋不住賀爾蒙如潮水般的衝擊而思春,於是到花園散心,看見眾 花斑斕麗異,一夢,花神送來一有緣人春風一度,醒來,空空如也,極悶。於 是,像是當代小女孩自拍似的自畫像一幅,而後意氣消沈,死去,三年。然後 她夢中人上京趕考高中,途中微恙,遊園,得一畫像,就愛上了。於是女⻤與 戀屍癖見面,山盟海誓,因一夢而亡,為圓夢掘墳而生。然而杜爸爸不信這些 神⻤之事,最後整個事情鬧到皇帝那裡,最終圓滿處理。因為牡丹亭架構恢宏, 所以當代的演出最多一折兩折,或是簡化之。但整個來講,真是光怪陸離,很 有趣。
去看楊版的牡丹亭前,我有個不適宜的期待。我想,如果這個版本是英國導演 Simon McBurney 來處理的話應該會很傳奇,之前他處理過日本文學家谷崎潤 一郎的名著《春琴抄》而成舞台劇《春琴》,在倫敦、東京跟台北都造成轟動。 他以現代劇場的技術,重新詮釋傳統文學中的巨作,把文學的沈重轉換成劇場 裡的美妙與輕盈,透過改變敘事結構打破原著中的時代感,以當代的觀點重組 成空間中新的流動的意象之旅,一定會很美妙吧?我是這樣的期待著。會這樣 期待,實在是因為楊導的前作《曼珠沙華》一片好評,在在加添了我的期待。 我很仔細地讀了表演手冊,它將會有兩個段落,以《尋夢》這一折為主。我想
像,如果交給Simon McBurney 來處理的話,可以討論中國傳統男性的宰制與 無能。可以討論古典女性自我幼稚化的蘿莉塔現象。運用黑人男演員以近似處 理等待果陀的方式討論死亡,然後討論復活?討論東方、⻄方這種粗略的殖⺠ 國界概念。或是女女戀,以兩個女角來打破性別議題?或是揪出那個一直被忽 略的、古板的杜爸爸,探討父女間的權力宰制?或是直指家庭保守勢力如何加 諸於少女的家庭傷害?或是討論身體全然不互動的人⻤意淫,放進去戀屍癖的 執迷。明代究竟如何做到屍體的防腐,可以三年不爛?我坐在那裡,浮想翩翩。 畢竟,牡丹亭這件事,可已經是400年了,到底當代的人可以怎樣去摧毀它, 架構個新的?
坐下後,十五分鐘後表演才開始。但,這十五分鐘,音樂已經創造氛圍,讓我 沈靜下來。舞台設計的巨大書法,寫得真好,字實在是很優秀的運用,但布料 選擇不對,雖然,那塊布的肌理,讓書法的整體感有些缺憾,有些斷裂,但透 光性很恰當,這讓接下來在布幕後的演出,可以顯得幽微。燈光有點過度有力 寫實,但皺摺處微微的藍色,在風的吹動下,別有意味。也許,現在燈光太硬 了,沒關係,當表演開始燈光會有些微調。但這布幕,也太近了,平面化是這 導演的企圖嗎?像是浮世繪透過扁平的空間,來產生空間上的壓迫感。這不是 一場夢嗎?空間應該要廣大無邊一些吧?也許,等一下開始演出,布幕就會拉 上去了。別急,我跟自己說。
布幕始終沒有拉開。表演開始,燈光仍是不夠脆弱幽微,仍然是直接。女角開 始進場舞動,既然是肢體劇場,我並不把肢體的舞動視為舞蹈。肢體劇場在處 理肢體的被觀看應該也有不同。有些舞動,確實有舞蹈的符號上的意義,像編 舞家邱昱瑄在處理杜麗娘獨自舞動的部分,透過臉貼近地板,用手抹開的動作, 短暫模擬了希臘神話中Narcissus的顧影自憐、自戀的符號,這個部分充分表現 了杜麗娘《尋夢》的意圖,呈現當這個世界不讓你的力量往外的時候,你將力 量往內,看看可以創造什麼。這堅定呈現了杜麗娘執著到一夢而亡的自我意識。
但,這整晚的舞動,並不是日常的自然肢體活動,肢體無意於跟真實連結,或 是放大真實動作的乖張或是肢體的反常。整個作品的舞動,還是建基在舞蹈上。 如果說是舞蹈劇場作品,還比較成立。作品中的舞動,並沒有讓觀眾意識到肢 體的限制,或突破限制時的努力,或是整體意義上的可笑可憐的其他感受。整 體而言仍是美的,卻沒有走到極致。當女角在引路人上肩灑花的時候,感覺像 引用了林懷⺠在《九歌》中,處理東皇太一或雲中君的舞蹈方式,我想這女角 呈現的是牡丹亭裡的花神,編舞家運用符號化的舞蹈動作,引起觀眾對神祗的 感受,這仍不脫舞蹈的傳統表現範圍。
整個作品有個機會可以做到肢體劇場的呈現,就是在於當杜麗娘不斷的重複建 立起花堆,而引路人不斷地摧毀,讓杜麗娘夢夢破滅的段落。但這個段落沒有 做到極致。次數太少。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羅曼菲的舞作《輓歌》。她選擇 了一個語彙,旋轉,而整個作品也真的做到極致,終究達到了極致的美的殘忍。 雖然是舞蹈,但肢體的痛苦也全然的被觀眾收到,這樣的肢體呈現,比較接近 我認為的肢體劇場。或許,創作者在追求美的過程轉個彎,追求不美的非肉體 的反常,才能做到肢體劇場的定義。又或者,簡單一點,就不要叫肢體劇場, 也很好。
此外,我覺得音樂很稱職,他創造了一個想像空間,但是不大膽。音樂可以做
到的很多很重要。但可惜這次郭朝瑋卻像是個媽一樣的追著劇情跑,用心的把 觀眾緊緊抱住,同時,又很自覺地要給表演者空間,一直在琢磨介入太多或是 介入太少,以至於沒有足夠的停頓,在夢裡靜默很重要啊。靜默的時候,觀眾 正在好好體驗正在體驗的體驗啊。
但同時,這也可能是反應音樂對表演的不信任,想幫忙,卻顯得踉蹌。很稱職 的創造了時代的氛圍,但對於劇情的推動反差不大,可惜了。對這個作品而言, 戲曲聲音的表達很精妙,當她的聲音跟舞台上的字一對應,就對位了。但如果 其他的部分,處理上更接近夢境的體驗,那該怎樣做?什麼是夢的聲音?如果 是加入後工業之聲又如何?如果音樂加入john Cage會如何?真實跟夢的碰撞 該怎樣在音樂上發生?如果讓比利時導演Wim Vandekeybus來處理,他應該 會把情慾的段落展現在聲音上,如同在他作品Immer Das Selbe Gelogen 中 裡的《Trio For Boys 1》的嘗試,以女人的哼、吟、呼、喊、去重複,去斷裂音 樂的固有包覆性,創造出更多慾望的層次,讓肢體有更多表達的可能。
整體而言,可預期的是,一般觀眾一定是期待看見小小更動的《牡丹亭》而進 場觀賞的。但四百年來,多少菁英架構的《崑曲牡丹亭》,一定是無法超越的。 即便是白版的牡丹亭以崑曲處理,已臻盡善盡美了,如何談超越?放掉牡丹亭 一定要是古典一定要是崑曲,這樣的成見太捆綁著人了。怎樣可以更《尋夢》? 怎樣才是當代的牡丹亭?放自己的想像力自由吧!
此外,整個作品最讓我難以消化的是男角。非常傳統。一開始,我以為是柳夢 梅,但他的整個表現像是高僧,是個牡丹亭版的法海。他宰制著杜麗娘,反對, 控制,調整,非常大男人,像是杜寶。但,後來才知道,這男角也是在夢境中, 時而引路人時而柳夢梅,多角色於一身。我想觀眾並沒有看懂。所以當謝幕的 時候,大家並不喜歡這個角色。這是劇本架構的問題。觀眾原本期待看到的是 個天之驕子,情深意重的男主角,但看到男角呈現引路人或是杜父或是柳夢梅, 這些角色全都混成一團。而其中引路人呈現智者的舞動,混合了父權的霸道, 整個角色變得單一而陳腐,讓觀眾都退縮了。
就劇情上的結構處理,並沒有讓這男女兩個演員的戲的走向清晰可辨,或許是 推託於夢的限制,但夢也有夢的結構,不可等而視之。建議參考榮格的理論, 或是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對於明惠法師30年的夢的研究紀錄。角色多元而流 變,需要劇情層次清晰架構分明,否則就可惜了這樣場大夢,而顯得一切都無 意義。
我認為,湯顯祖四大作品,唐傳奇佔其三,這是唯一來自於宋的,必有深意。 這劇本對生死有極清晰的挑戰,覺得愛的自由是穿越時空的,甚至超越肉體的 限制,要死就死要生就生,當中有滿滿的突破創新的因子。感謝導演的獨到眼 光,但,你不需要湯顯祖,拿掉牡丹亭,它仍是個好作品。但放回到牡丹亭的 路數上去回看,那真的還有很多可以創新的東⻄。期待你的牡丹亭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