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朗誦/文件:台北雙年展1996~2014》
分享 | 瀏覽數: 972

《朗誦/文件:台北雙年展1996~2014》

Author: [2016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6年08月29日 03時02分

評論的展演: 《朗誦/文件:台北雙年展1996~2014》

  對許多藝術領域的朋友們來說,台北雙年展可能是伴隨著我們理解當代藝術的重要展覽,而這廿年間,或許有滿意、有疑惑,也有人從觀眾變成了展出的藝術家,而在今年的雙年展開始前,北美館特別舉辦了相關的回顧展,帶領觀眾回憶並思考台北雙年展這麼多年來所帶來的影響。

  813日至201725日,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朗誦/文件:台北雙年展1996~2014》,活動分為三個部分,包括展覽、文獻網站與藝術對談,展覽的部分則包括許多當年的文件、紀錄與作品,以線性呈現出這十屆台北雙年展的歷史。

  當然線性的呈現只是起點,令人期待的是藝術對談的部分,活動分為兩類,其一是邀請歷屆國際策展人返台,「對談。雙年展」以特定議題,向歷屆策展人進行提問,另外由資深策展人徐文瑞策劃「比野拉拉松」(Biennalathon),邀藝術專業人士就二十年來,台灣目前創作方式及藝術生態、機構與政策變遷、以及國際交流等方向規劃馬拉松式的藝術對談活動。

  從回顧的角度來看,「台北雙年展」的主題從"台灣主體性"到對"現代性"的提問,其實也顯現了台灣當代藝術的追問,從台灣是甚麼為起點,在後現代的風潮緩降下,開始回歸到更細緻的提問,或許這是個沒有答案的提問,但不管是從場域的概念提問或是對邊界的衝撞,抑或是再現現實的可能,對雙年展的回顧並不只是懷舊,而是重新觀察曾經有過的提問與回應,再度思考這些提問與可能性,而這些也是我們對後續活動的期待。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廿年來的台北雙年展對台灣當代藝術的影響又是什麼呢?這或許又是另一個待爬梳的問題,當國美館也在舉辦「台灣雙年展」的時候,這兩者的差異又是甚麼?在廿年回顧的同時有沒有可能進行這樣的討論呢?如果台北雙年展當年是開始於能將台灣當代藝術推向國際藝術社群這樣的想像,如今是不是也是個討論的機會呢?

  而或者我們拉回到一般觀眾的角度來看,過去雙年展在美術館的教育功能中,是否有所進展、當代藝術的推廣在美術館中要如何與一般觀眾連結?透過教育體系衝高參觀人數的同時,該不會又還是拿著過去的教育單張,要求學生們描述藝術品的形式,獲得美感上的滿足?期待這個部分在廿年的回顧與討論中並不會被遺忘。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