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尋夢》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Author: 陈君兰 , 2016年08月30日 14時14分
評論的展演: 《尋夢》
演出:杨儒强、邱昱瑄
时间:2016/08/21(六)14:30
地点:中正纪念堂演艺厅
文:陈君兰(中国纪录片导演)
念白唱词余音袅袅,这几日常绕我心梁。连看三场《寻梦》,次次与创作者们一同入梦。脱胎于东方古典文学《牡丹亭》,前期总会让人想当然地认为这定是个极具古典气质的作品。然而,无论是文本几乎从头再造的二次创作,还是简洁干练的灯光把控,一袭白衣纯洁飘逸的服装设计,抑或是争议极大的杂揉了古典乐器与电子音乐的音乐设计──整场演出的种种细节无一不在告诉观众:我们是脚踏古典的现代创作者。
我个人极爱戏曲念白部分:突然就从四面八方极具穿透力地袭来,毫无防备地冲击你的大脑。而此时你的眼神正跟随着女表演者杜丽娘摇曳扭动,念白之声在第一声入耳的听觉冲击过后,恍惚间似乎又化为一缕缕青烟,从表演者举手投足的舞动中飘散向四方,飘散进杜丽娘的梦,飘散进观众被浸润的心。一字一句好似温柔的钟声,一下一下,撞击着你的心,好像要把舞台上浓烈的情感刻进你的脑海中,以至于演出结束后那念白声仍不时回荡在思维空间里,如泣如诉。
对于观众来说,这场演出最为直观的感官感受是来自于肢体舞蹈。女表演者的舞姿曼妙轻盈,身上披覆着恰到好处的光束,周身轻轻地散发出丝丝柔光,神情随情节的变换灵动而真挚,实在吸引人的眼球。与男表演者共舞的几个片段更是达到情感的最高峰,身有彩凤双飞翼,心亦灵犀一点通。二人你来我往,一招 一式,交缠纠葛,难分难舍。纵是再愚钝之人,看了他们的共舞,亦能从中感知 到杜柳爱情之缠绵悱恻、感人至深。然而,梦醒幻灭,对于爱情满腔渴望和挣扎的丽娘终究没寻到梦中所想。 结尾似乎有点仓促,使得观众有大梦未醒之感, 鼓掌时仍沉浸于寻梦不得的凄切情绪之中。
该戏名为《寻梦》,私以为字眼在于「寻」字。寻为动词,是女主人公杜丽娘的一个动作,一个冲动,一个挣扎,一次突破死生界限的绝美绽放。「梦」对于杜丽娘来说,是心心念念的情郎柳生,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梦;而对于你我来说,「梦」又是什么呢?它大概可以是一切你认为重要的东西,或者说,是你的渴望,是你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只为追寻到它的神秘事物。也许可以更大胆地断言,《寻梦》是一场对「欲望」的正面描写。
毕竟欲望向来只与负面消息相伴,而实际上,人生而思欲——否则怎会有仙人必须摒除七情六欲的传说。而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欲望是人之本性,我甚至要说,它是人活于世的动因。人的生命之精彩、之丰富,全在于这具肉体对于灵魂之欲的无限追逐,追逐的过程便丝丝线线编织出了舞者绚烂舞姿一般的生命色彩。
必须要说的是,这个作品似乎与它身上「情欲美学」的标签不太相符。更早的期待中,我以为它会是更加猛烈而赤裸的情欲体现,但展现出来的作品反而透露出一种微妙朦胧的矜持感,这不知是否是创作者有意为之。灯光的掌控上,若是配合着既有的肢体舞蹈编排,实在已经很美并且是十分贴合的设计;但若是该作品更加狂放凶猛一些,灯光亦可以随之更加变幻多端,也能使观众更加容易分辨出不同的场景变换。而音乐据说获得无数议论——我在最初听到音乐的第一反应便是:音乐真棒。这也仅仅只是一个非专业的路人漫不经心的第一反应。我觉 得音乐有些片段式,似乎是不够连贯。然而这样一节一节的循环往复,实际上是对于轮回的一种诠释。整体音乐上最惹人注意的大概还是二胡之类的古典乐器, 而作为一个现代化极强的作品,我认为其中的电子音乐还不够深刻,也不够醒目,与「古典」的冲击还不够强烈。但创作者的意图的确有透过音乐表达出美和各种情感,悲的部分我实在听得眼眶湿润。
感谢所有创作者。 整个《寻梦》带给我最大的感官享受就在于,这是一场由勇敢的创作者们引发的、对于古典作品的现代化思考。我们不停谈论它,也不停在思考,或许偶尔还闭上眼睛,回味一下这场绝妙的如梦似幻的戏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