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話輿裡的勞動運動
Author: 許家峰, 2016年09月01日 00時54分
評論的展演: 【公共科診間】 當代藝術聯展
時間:2016.08.06~2016.09.04
地點:能盛興工廠 一樓展場+二樓和室空間
我一直覺得能盛興工廠是一處善變的空間,兩位策展人邱柏廷與蔡綉如藉著這空間所策劃的展覽,同樣有著些許的變數,我對於在參觀這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氛微感到一絲雜亂,這裡的雜亂不是講空間與作品的關係,而是眾人參與了這活動所散發出來的氣氛,有一種常民的吵雜與閒逸。不知大家有無聽過「公厝」一詞,在我很小的時候曾待在橋頭的老家好一段時間,那時鄉民口中的公厝其實是一間侍奉某府王爺的廟,在這裏除了很隨意的日常聚會,也固定著王爺起乩問卦儀式,當然建醮慶典還是鄉民重要的活動,所以公厝是鄉民維繫情誼的重要據點,80年代末因地方建設關係,老家轉身變成一排的三樓透天厝外,緊接而來整個環境開始一連串的變動…,為何會談起這段往事,可能是這展讓我想起公厝曾經在一個鄉里所扮演的角色吧。
李奎壁-「碎花布的殖民史」
那點點花布不禁讓我想起外婆與母親,有好一段時間印象中外婆她身穿的衣物都跟點點小花兒有關,她大都穿著套裝窄裙,若參加什麼喜事她還會在左胸前別一小束假花,母親好像跟外婆有著不同的品味,她因要工作的關係,大都穿褲裝,而且她喜歡的印花是很像手繪的那種帶點洋味,而通常會販售這些衣物的地點大都集中在菜市場,所以有段年代,買菜跟買衣服可以歸在同一行程,李奎壁在這組作品裡藉由影像來討論產業的轉型與人口\人力\人才的流失,也試圖在這些布上印花重塑可能的植物種(朱槿);也許吧,曾經有廠坊試著用粗糙的手法,將花樣轉印在布上,但也有可能是當時的浪漫想像,隨意描繪心中的花兒,產業隨著時代開始轉型,人們也隨著時代的轉變而改變,什麼時候買衣服的場域從菜市場到百貨公司再到線上購物,所有的空間一直跟著人們不停地流變著,從輝煌到黃昏,那些隨著產業轉型而離開的女工(作業員們)又何去何從?產業的轉型是時代的新高峰還是完結呢?那一匹匹印著可考或不可考的碎花布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或突變?我們感嘆的究竟是挽不回的榮景?逝去的經濟奇蹟還是茫茫的未來呢?
李珮瑜-「一起吃土」
如果正高興的吃著一桌的飯菜時,跟你說,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器皿都夾帶著爐渣成份,美味會不會瞬間變味呢?還記得開幕當天,幾個人坐在大桌子前捏著含有爐渣的陶土,一邊與藝術家交談著,聽著我們身處的土地被污染的如此嚴重,捧著自己捏成的方形碗,心想我真會用它來盛裝食物嗎,會不會對身體有影響,聽著藝術家與影像中受爐渣污染的漁塭的災民們所講述著,這些地方都離我們不遠啊,各種類型的污染像無止境的循環,一波波的擔心受怕,會不會麻痺了呢,還是我們過於健忘逃避啊,我在想會不會有那麼一天,泥土變成人類的主食?必須依靠土壤裡的各種成份提供身體養份呢?個人很喜歡這樣看似常民手作閑談的氣氛,藉由事件的交流討論,轉換至手中所捏塑的泥土,有種直接參與間接介入的感覺。
聶克-「入洞︰轉化的空間與一種解放之旅」
一個介紹椰屎油的錄像作品,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如電視購物台的浮誇表演外,還夾著似地下電台那不思議的廣告話術,很現代的鄉土味,好像在觀看肥皂劇;另一個就是開幕當天的群體互動的行為藝術,有點像要闖過重重的關卡遊戲,我特別喜歡其中的一個橋段,像鑽入一條通道,在爬著長長的隧道時,不時傳來手風琴的樂聲與仿羊叫聲,那咩咩的聲音幾度聽來像是没没没的呼喚,我覺得很有寓境,…像似一場集體的催眠行動,結束後坐在二樓的陽台,喝著椰屎油(常溫啤酒),整個空間的氛微好像緩慢許多,也許是心裡作用吧,也和友人討論了為何第一關的男子會跳過我呢,內心浮出許多可能性的假設,但我也在想,若跳過第一個關卡,那我一系列的行為對於整個過程的影響,除了不完整外,有無其他可能於空間或制度的解釋呢?
最後想聊一下為何我會說能盛興工廠是善變的空間,好像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朋友相邀拜訪這空間從2014年到今天,除了外在的主體不變,內在的空間與動線一直維持在運動的狀態,它非一般我們所認知的白盒子\藝文空間,所以在此策展有一定的難度(個人覺得),展覽的過程遠比固定的作品來的重要,在這完全開放的空間裡,作品會不會被其他流動的事件、物件給遮掩住,而此次展覽每位藝術家的創作都是系列性的發生,是帶著\跟著觀眾走的,也可以這麼解釋這展覽的過程中,觀眾的參與是創作的一部份,同時也是藝術家在其作品注入最後一道的血液,使其完整,在這樣持續發展的展覽計劃,我們看見了空間、作品(藝術家)與民眾齊力運轉著,在主脈絡下發展出來的藝術行為,如能盛興工廠的日常運作,為這展帶來前進的動力與變數。
p.s:展覽期程相關計劃的工作坊持續進行著,本人僅以開幕當天所參與的行動過程,做為這次主要書寫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