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台灣當代一年展》
分享 | 瀏覽數: 2229

《台灣當代一年展》

Author: [2016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6年09月12日 03時14分

評論的展演: 台灣當代一年展 Taiwan Annual​

  從舉辦多年的「藝術家博覽會」更名到「台灣當代一年展」,主辦單位呈現求新求變、面對新世代的企圖心,而在博覽會型態下如何面對改變,讓台灣當代藝術與藝術家能夠有更清楚的呈現,吸引更多對藝術感到陌生的社會大眾,顯然是轉型所要面對的課題。

  910日至16日,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視盟,AVAT舉辦《台灣當代一年展》,同時還有台北國際藝術村舉辦的《2016混種現場藝術季》,《台灣當代一年展》除了傳統強調"藝術平權"的「徵件展」外,同時也推出主題策劃展區及影展策劃區,此外也邀請許多來自國內外的藝術空間參與,向觀眾展現國際藝術空間多樣化;在平面的展覽外,同時也舉辦多場的相關展演活動。

  對博覽會形式的展覽來說,「徵件展區」、「主題策展區」與「混種現場」的確有著明確的區別,只是大量的參展作品,讓觀眾在參觀的過程中,十分的需要引導;在展場可能為了怕干擾作品,許多標示都越做越小,只是失去了指標功能後,極有可能連藝術家自己都找不到自己作品所在,以強調視覺藝術為主的展覽,但是視覺辨識與導引的功能卻逐漸弱化,這是相當的可惜的。

  整體來看,年輕創作者的比例是相當高的,雖然在空間規畫上可能某部分會被認為是創意市集化,但是主辦單位提供年輕人聚集並展現自己的機會,對年輕創作者來說是相當具有鼓勵性質的,讓年輕藝術家面對大眾展現自己,不只是自己悶著做,而是找到同在創作的友伴,甚至是面對一般社會大眾的質疑與提問,例如現場有年輕原住民藝術家,也藉此機會分享原住民文化,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起點。

  只是如果當活動越來越多,當藝術家聚集後的群聚效應的確吸引更多一般觀眾,那麼要如何協助一般觀眾更加理解呢?「主題策展區」是個相當不錯的方式,讓作品更有意識地被觀看,只是目前來看,主題策展區的呈現效果有一定的落差,這可能也在某方面呈現中生代的策展人數的落差,畢竟藝術行政與策展不見得能劃上等號,<沒有血肉,沒有快感>相對來說可能是比較完整的主題策展區。

  從《藝術家博覽會》轉型到《台灣當代一年展》,主辦單位視盟的企圖心很值得讚許,而我們也期待,在累積轉型第一年的經驗後,或許可以更放心地邁開步伐往前走,以總策展人來策劃整個展覽的方式,可能會讓整個展覽更具結構的被觀看,也更具議題式的吸引人,甚至可以提出對"台灣當代一年"的看法。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