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石匱夜航__華人的藝術博物學》
分享 | 瀏覽數: 880

《石匱夜航__華人的藝術博物學》

Author: [2016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6年09月19日 03時53分

評論的展演: 《石匱夜航__華人的藝術博物學》

  過去我們"觀看"展覽,而今我們可能需要"閱讀"展覽,造成這個差異的則是當代常見的策展人模式,策展人提出論述並不只是連結作品之間的關係,也可能是將展覽視為整體對觀眾述說藝術的可能性,《石匱夜航》的策展人以展覽提問,提出當代藝術可能是甚麼,實則提出一個閱讀的脈絡。

  93日至102日,大未來林舍畫廊與策展人沈伯丞合作,邀請八組藝術家,郭維國、劉時棟、陳伯義、吳燦政、邱昭財、豪華朗機工、吳權倫與許哲瑜,推出《石匱夜航__華人的藝術博物學》。

  從現場來看,或許與想像中的"博物學"不太一樣,至少在展出形式上不是選擇博物館的展示櫃形式、那種傳統的將物品獨立於空間的展出模式;雖然分割為兩個展場,但是彼此在空間上各有呼應,例如豪華朗機工的<漫遊羽>與劉時棟的<方舟去哪裡?>都點出了未來世的氛圍;另一方面,許哲瑜的錄像作品雖然時間不長,但是以<刪除的鏡頭>為名,就可以看到個人關於記憶的操作,也回應了對面郭維國那些眾多的現成物集合。

  展覽以「石匱夜航」命名是來自明末張岱的<石匱書>與<夜航船>兩書,前者是傳統的歷史研究,而後者則是百科全書式的紀錄,兩者都是對當時世界的紀錄,相對於<石匱書>的傳統,<夜航船>則是以雜學為主,兩書分別以政治與雜學為經緯,呈現的是明末文人試圖記錄消失的時代;或許對策展人來說,兩者分別投射了"記憶"與"想像"的特質,從而成為整個展覽的藝術基底。

  或許有趣的正是這個部分,張岱兩百年後、清末的丁日昌將<夜航船>視為禁書,與許多情色文學一起被視為"淫詞小說",一樣的末世,但是對知識裡的"想像"有著不同的態度,那麼當代的創作者又是如何在作品中各自回應這個"想像"呢?當觀眾面對策展人提出的脈絡時,或許如<夜航船>中那些知識"約定俗成"的前提,是對話的可能性進路。

  

圖版提供|大未來林舍畫廊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