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轉渡與超譯–後出土文字朝向後文字書寫
分享 | 瀏覽數: 1625

轉渡與超譯–後出土文字朝向後文字書寫

Author: [2016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6年09月26日 04時44分

評論的展演: 《轉渡與超譯–後出土文字朝向後文字書寫 》

  當水墨書畫不再依附政治正確被稱之為"國畫",當水墨書畫可能只被視為是媒材的一種,當水墨書畫成為文化象徵後卻也無法掙脫,年輕藝術家卻以書法的本質來進行當代的探索,回到"書寫"本身的當代情境,即便沒有答案,提問卻也指出討論的方向。

  920日至1119日,十方藝術空間舉辦張嘉哲個展《轉渡與超譯–後出土文字朝向後文字書寫 》,藝術家以"書法"為起點,討論書寫與文字在當代的關係,現場展出的作品形式包括空間裝置、雲端互動與書法等。

  雖然在形式上可能會被歸類成當代藝術,但是整個展覽討論的核心還是從書寫延伸開,例如以倉頡輸入法的部首代替原有的文字書寫出整篇的「心經」,不單如此,還輸出在燈片上,營造出螢幕發光的感覺,光是從作品名稱<Re:倉頡輸入 -心經 >就可以看出作者試圖回應的是輸入/書寫的關係。另一組<虛擬化身>,以透明壓克力做出類似神主牌的形式,牌上放置QR CODE,觀眾掃碼之後連結到的是我們無法辨識真假、傳說中倉頡造字所留的廿八個字,倉頡所留的字碼與QR CODE互相對應,藉由架上的空盒子來討論書寫/紀錄一再流傳與重複,但是本身卻是空缺的載體。

  在一樓展場上看到主要呈現的是<Radical 9 >,陶土上有握筆姿勢所遺留的痕跡,空白的陶土做成印章的形式,但是印面無文字,當觀眾購買後可以請藝術家寫下常用中文的單字,藝術家將會刻印燒製後完成作品;透過觀眾與藝術家的合作,文字的流傳與表達功能再度被強調,藝術家可能無法理解觀眾所選的文字背後的意義,但是透過藝術家製作成印章,文字可以一再的重複,只是重複的是只有觀眾自己完全可以理解的意義,而其他人、包含藝術家也只能理解最浮面的單字。

  在這個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試圖以當代藝術挪用現成物以拆解象徵的手法,來再現對書寫的思考,以書寫的傳統形式去表達書寫的未來內涵、符碼互換的結果,在這裡,書法傳統的文化厚度不再只是象徵,也不再只是限制,書法的各種形式都成為載體來呈現藝術家對書寫的思考,回應書寫的本質。

 

(圖片由十方藝術提供)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