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曾宇謙與北市國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北市國〈臺灣音畫〉音樂會
分享 | 瀏覽數: 1249

曾宇謙與北市國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北市國〈臺灣音畫〉音樂會

Author: 武文堯, 2016年10月03日 19時34分

評論的展演: 北市國〈臺灣音畫〉

2016.9.10
台北國家音樂廳
文.武文堯

甫於2015年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大賽奪得最高獎的台灣小提琴家曾宇謙,在台灣擁有極高的人氣,甚至成為音樂班、系學生心目中的共同偶像。2016年台北市立國樂團(TCO)《臺灣音畫》音樂會,便邀請曾宇謙與樂團協奏《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並由團長鄭立彬指揮。多虧了曾宇謙的高人氣,聽說音樂會票券開賣不久後便售罄,還因此加開了音樂廳四樓的保留席位。這場音樂會是筆者第一次現場聆聽曾宇謙的演奏,其詮釋與表現值得討論。

陳鋼與何占豪共同創作的《梁祝小提琴協曲》,並不是一首容易掌握的作品。倒不是技術有多困難(若與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相比,此曲技術應較為單純),而是在於音樂「情韻」的掌握以及東方思維的揣摩,必須極為小心的處裡。就拿呂思清為例吧,他已是公認的梁祝權威,但在成為大家之前,仍有許多「失敗」的演出經驗。因此曾宇謙第一次與國樂團合作,便選擇挑戰此協奏曲,無論如何是讓人期待且值得鼓勵。
曾宇謙的小提琴技術無疑是完備且精良的,深厚的基本功從音準、運功與音色等細節便可體會,同樣的紮實技術也成為曾宇謙演奏《梁祝小提琴協曲》的一大特色。

曾宇謙演奏的音量偏小,筆者坐在二樓較後方的位子便聽得有些吃力,許多段必須與樂團抗衡的地方便被淹沒了。音量較小導致的另一問題是,整首樂曲顯得有些份量不足、氣力不夠。這樣纖細婉約的表現在〈相愛〉、〈化蝶〉段落便無太大問題,然而在〈同窗共讀〉、〈抗婚〉、〈英台投墳〉等樂段便顯得施展不開,過於「小家子氣」了。所以整首協奏曲聽下來,表現力較弱,音樂單薄,徹頭徹尾都是平平靜靜、安安穩穩的靜態表現。

另一個最主要的問題,則是「情韻」的表達。許多外國著名小提琴家也挑戰過這首曲子, Shaham是少數成功,且版本優異能成一家之言的,失敗的最典型例子則是Vengerov。失敗的點並不是技巧不好—相反的,Vengerov就有著驚為天人的技術,但是對於模仿中國胡琴「滑音」的表現,甚至節奏的掌握都出現了問題。
曾宇謙幾乎很克制滑音的使用,筆者認為,曾宇謙在演奏此曲時,並未將小提琴當作是中國樂器,相反的完全用小提琴的想法與技巧在演奏此曲,未揣摩思考將小提琴看作是中國樂器的可能。筆者認為,在演奏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時,必須把小提琴看作是中國樂器、並且擁有「中國(東方)靈魂」。要不然就會像曾宇謙這次的演奏般,慢板樂段聽起來甚麼都具備了,音準、音色都非常漂亮,但就是少了少了甚麼東西,無法激起共鳴。少了的這個「東西」,便是樂曲中的「靈魂」。這樣神韻的東西很難用文字描述,只能在音樂中自行體會。總結以上,曾宇謙或許還未能掌握此協奏曲的氣韻。

北市國的伴奏亦有許多問題。不知是小提琴聲音太小,導致樂團成員聽不見獨奏者的緣故,第12小節獨奏進來的地方,豎琴便拖拍了,與獨奏對不在一起。〈同窗共讀〉一段,樂團也險些面臨解體的可能,包括定音鼓的拍子與整體聲部間的平衡。或許是要配合獨奏者吧,樂團的表現至始至中也顯得平淡,許多齊奏的激動樂段並未有效的發揮。這部分或許要考慮到指揮的詮釋了。
以上提出的這些問題,或許只是過分的吹毛求疵罷了,筆者必須要說,曾宇謙的演奏仍是相當優異的,尤其獨特的舞台魅力,也難怪在台灣能夠擁有這麼多粉絲。

(照片來源:市國官方臉書)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