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瀏覽數: 724

錦堂

Author: 許家峰, 2016年10月14日 00時19分

評論的展演: 《三馬達電動床》馬維元個展

時間:2016.09.25-2016.10.09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2F 藝文空間

 

《三馬達電動床》是藝術家馬維元源於《錦堂》的表演所延伸出來的錄像與裝置展,即使我錯過了表演,但在走過這些作品的過程裡,除了無限延伸的凝重外,更感覺到一種不堪的殘敗感,被迫想起久病枯衰的父親以及早已崩壞離析的原生家庭與家族,聽著友人的敍述與後來藝術家的補充,老實說我內心是輕嘆好幾口氣,也不斷地捫心自問,走過了嗎?看開了嗎?以家族史作為創作脈絡,除了創作者所面對龐大的族史的重擔外,一一呈現的作品不單是重大的取捨,更是一趟自我的回歸旅程;回過頭來若從作品的擺設順序與動線,應是:〈月亮代表我的心〉、〈錦堂〉、〈三馬達電動床〉、〈聖母咬字〉這樣的排列,但我並没打算逐一去解釋它。

 

家族的緊箍咒

我在想一般人若進了這展場,從視覺的角度上應會初步窺探大致的作品,但在觀展的過程中卻不斷地被兩件作品的聲音所干擾著,就順位來說是排第二的〈錦堂〉與末位的〈聖母咬字〉,而這二件作品也是最外顯聲音,一個是不可及地遙遠榮景,一個是變奏的信仰,而這兩件作品分別對應藝術家的祖父母,就聲音來說某種程度是無法動搖的固執的象徵?另一件需透過耳機聆聽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一面聽著耳機裡的歌聲,一面聽著友人講解畫面,,若把此作品對應母親角色,我的解讀是親密與遙想,一種若即若離的感受;而無聲的父親〈三馬達電動床〉則是一座火山沉穩卻可預知般的絢欄爆發。

 

肉身行

若再從這四組錄像作品裡再討論,都可從中去發現肉身\身體的延伸與變化從一塊若大塊的肉塊、局部身體寫照、內視鏡、從身體滲出的流質體到聖母像,看似觸目驚心的畫面,又像是必經的肉身之路,我想起電影《尤里西斯的生命之旅》(Ulysses' Gaze)中的一段畫面,船上的巨大列寧像,一塊一塊地被切割開來,隨著船緩緩的前進,被肢解的石塊也一一地沉入河底,曾經的巨人\肩膀\信仰隨著時代的變遷產生了某種動搖與改變,我在想作品裡的身體會不會也是一種沉淪與重生;記得那天與馬的對話中,問他在走過這些死別與病床前等過程到這次的展演計劃將告一段落了,自己在面對生死有無怎樣的體悟?其實問完後,便覺得自己很没禮貌,過度地去窺探對方的隱私了,於是後頭又補上其實也不一定要回應我這題啦…,不過我想在《尤》片中的其中的一句對白應可能可詮釋藝術家這趟旅程\內心感受,「上帝創造的第一樣東西就是旅行,然後是懷疑,接着是鄉愁。」

 

啟程

然而我也在想藝術家在面對\創作的過程中,是如何的介入與抽出?我們可以從擺放在第一件作品〈月亮代表我的心〉前的web cam中,可能推測些什麼,藝術家藉由穿戴web cam後完成相關的行為\儀式,透過自身的扮演且重新的拼貼的路程像似一段追尋之旅,即使卸下了這機器,那走過、說過、流過的...雖會隨著結束而結束,但也如同藝術家說的,家人\族史已成為了身體的一部分,不管是肉體還是精神上,所以若以web cam做為一個我的主體,某種程度是一種面對族史或自身透視與融合吧。

 

這展太貼近我們了,過度地凝重與壓迫,尤其是白色床單上的一攤泥濘,像似崩壞與盛放的極緻,影像的聲音還是不間斷地說唸著,飄盪在這偌大的空間中,僅以奧德塞中的一段文字作為結尾。

當我回來

會用著別人的衣裳、別人的名字

但你知道我的回歸是不可預知的

如果你看到我卻不相信地说:

“你不在這”

我會讓你看看那些標記

然後你就會相信我的

我會和你提起

你花園裡的那棵檸檬樹

冰冷的窗楞被月光穿過

還有那些肢體上的記號

愛的記號

 

當我們一步步向夢境裡靠近

在每個擁抱之間

在每個愛的呼喚之間

我會告訴你那旅程

用盡整晚的時間

連同所有即將到來的夜晚

在每個擁抱之間

在每個愛的呼喚之間

 

那是所有關於一個人的冒險

而這故事將永不停歇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