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負地平線」
Author: [2016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6年10月19日 03時45分
評論的展演: 「2016年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負地平線」
以幾乎是超越影展的豐富內容,今年的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以各種面向呈現出日常生活之下的各種景況,各種議題不管是我們曾經關注過或是忽略的,在藝術家的再現下,或許已我們不曾面對過的角度,深入的呈現出來,豐富的內容值得關注。
10月15日至2017年1月8日,鳳甲美術館舉辦「2016年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由呂佩怡與許芳慈擔任策展人,以邀請與徵件的方式,共計廿七組來自國內外的藝術家參展,展出的作品除了單頻錄像外,也包含空間裝置等,同時,也舉辦十餘場相關放映與座談。
在當代影像已然是許多議題及運動常選擇的推動手段,尤其是以紀錄片的方式,各種議題相關的影展也很常見,在這種氛圍下,今年的錄像影展以跨界移動與剝削為主要議題,很容易在文類上與紀錄片影展混淆,然而以現場作品來看,顯然策展人對此是有足夠的思考,例如<木:刻電影—再聚(木:刻)第六輪—迴 靈魂>很好的結合了手作與影像,議題、影像與柚木材質的配合相當準確,另一件〈飄零而形不離影〉 則是運用影像、光影與現實物的配合,引領觀眾進入議題的閱讀與思考,這些作品顯示出影像與物品的關係,<飄>的這些文件與現實物成為整體敘事的一環,而非只是輔證。
此外,在反思影像文類本身的思考上,以"錄像藝術"容納更多的可能性,例如〈浪漫樂派〉 以兩個螢幕與音響協助敘事有更多的可能性,或者如〈城堡行動〉 以機械性的語言分析美國核爆實驗紀錄片,以形式本身帶入反思機械性的"紀錄"或"觀看"議題本身可能帶來的冷漠,這些可能都不是那麼適合傳統影展形式展出的作品,但是以"錄像藝術"之名,卻獲得更大的空間,這也可以顯現策展人對議題與文類的思考與掌握。
整體而言,主辦單位的企圖相當值得鼓勵,議題的掌握與形式上的思考已然有著成果,加上相關活動的推廣,的確讓整個活動有足夠的豐富度,相對於某些活動連影片的中譯都有困難,作品與藝術家的簡介都相當簡陋的情況下,更是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