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打怪」
分享 | 瀏覽數: 676

「打怪」

Author: [2016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6年11月01日 02時22分

評論的展演: 打怪-2016關渡雙年展

  「打怪」大概是許多人慣用的名詞,不管是任天堂紅白機伴著長大的六年級或是更年輕的世代,而怪物作為人類投射慾望與恐懼的想像集合體,如何克服怪物的過程就成為人類自我救贖的重要敘事,同時也是社群建立共同經驗的重要來源,而這也是藝術與遊戲的重要共同點,藉由電子遊戲的語言來作為展覽主題,的確是相當吸引人。

  930日至1211日,關渡美術館舉辦「打怪-2016關渡雙年展」,今年以「打怪」為主題,邀請臺灣、中國、韓國、印尼、澳洲、日本、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共10位藝術家與10位策展人進行合作,試圖以各種路徑,共同創造亞洲當代文明的新神話,同時關渡美術館也於930日舉辦「亞洲當代藝術論壇」,提供亞洲藝術家、策展人、評論家、各地藝術社群及藝術愛好者,一個良好的對話交流平台。

  以藝術大學附屬美術館的角度來看,「打怪」所邀請的藝術家人數雖然並不多,但是作品有一定的完整度與延伸,相較於各大型的雙年展,可以說是更精華式的策展,這樣的策展方向對於關美館來講的確是個精準的定位與策略,畢竟有學院作為研究的背景與支持,與市立或是國立美術館來說,在展覽來說有著小而美的優勢。

  而在策展形式上也的確是可以看到館方的努力,努力到幫每個藝術家搭配一位策展人,試圖在作品外也能以論述來支撐作品被理解的深度,但是在展覽現場其實只看到各一篇節錄的文章,可能對整個展覽的策展人來說,這些論述在策展的過程中有相當的幫助,但是對觀眾而言,每個藝術家搭配策展人的部分可能就比較難以體會到其必要性。

  這可能正顯現出問題所在,展覽強調了每個藝術家與各自的策展人的合作,但是整著展覽的策展人卻沒有被看見,可能是基於謙遜而不願意搶了藝術家與各自策展人的鋒頭,然而這樣的謙遜可能也導致作品與作品間的連結比較難被看見,事實上我們不如說是十位藝術家與十位藝評的各自呈現,但是作品間的確又隱約的有連結;當然展覽有其論述,然而這樣的總論是屬於題綱,是觀看的起點,以「打怪」的成果來看,策展人如果只是提供起點那可能就有點可惜了。

  不過以作品來說,脫離過去的歐美中心觀,藉由「打怪」這個電子世代特有的名詞,呈現了亞洲相對於歐美中心下各自的現代性反應,是相當準確又有趣的做法,對觀眾來說也是個相當適合入手觀看的途徑。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