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街大歡喜」
分享 | 瀏覽數: 1396

「街大歡喜」

Author: [2016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6年11月08日 01時49分

評論的展演: 2016街大歡囍─當代 X 社區藝術節

  或許是因著近年來的政治風潮影響,越來越多的藝術作品開始以社會議題為主題,期待與民眾有更多的連結,但是卻常讓人反思藝術與社會的連結是什麼?而台北當代藝術館則是深耕社區,多年來持續舉辦社區藝術節,讓藝術與社區連結,而非想像中的"觀眾",深耕社區本身就是需要時間持續努力的工作,這次的「街大歡喜」呈現了過去的累積,展現出藝術與社區越來越深刻的連結。

  101日至1113日,台北市立當代藝術館舉辦「2016街大歡囍─當代 X 社區藝術節 」,邀請黃立慧等十組藝術家,展出地點包括美術館前廣場、周邊店家、公園與捷運地下街,展出形式相當多元,包括行為藝術、互動體驗、插畫、攝影、出版與動力裝置等等,不管是創作過程或是觀看,都強調民眾參與。

  從觀眾參與到社區參與,藝術領域對觀眾的想像是逐步往前,當代館利用自己特別的地理位置,身在台北熱鬧的老社區當中,逐步發展出與北美館或是國美館不同的社群概念,包括與當地里長的合作,我們都可以看到從六年來持續舉辦社區藝術節的累積,這樣的累積呈現在藝術家透過當代館與在地的連結,與當地居民有更多的互動,讓藝術不再只是在街道上畫些無關的壁畫,淪為純裝飾。

  例如<光能報-主婦的午後時光>取材自當地社區三位主婦的故事,透露出社區隱約的在地氛圍,或如<黑白棋>透過遊戲規則,顯現出在地居民與遊客不同的角度,以棋盤象徵地理空間,在遊戲最後可以看到雙方的圈地遊戲勝負與權力的流動,同時利用在牆面上留影的方式,讓觀眾與居民以不同媒材留下象徵性的身影,對比出時空下雙方的差異;更或如<可以睡覺>邀請觀眾以身體去體驗社區的空間性格,是更直觀的體驗。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可以看到當代的年輕藝術家對自己的藝術是更有自信,所以可以乘載更多的他者,不會懷疑自己的藝術只剩下形式,可以將內容與社區居民結合;此外,整體展覽的設計也是相當完整,從文史出版形式到駐地創作,從街區認知到講座課程,短短的一個半月卻是有著十分扎實的內容,當然,這不是個完美的展覽,但卻是個與社區結合相當好的累積,讓我們看到當代館紮根於社區,越來越走出自己的方向,只是較為可惜的是,這麼完整的策展可能因為設定為與社區結合,結果卻連策展人的名字都沒有,這是相當可惜的。

 (圖片由當代館提供)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