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卡夫卡的逆襲--殺蟲記
分享 | 瀏覽數: 1321

卡夫卡的逆襲--殺蟲記

Author: [2016特約評論人] 貧窮男, 2016年11月22日 14時24分

評論的展演: 《殺蟲記》玉米雞青少年劇團


圖檔提供|玉米雞青少年劇團

「殺蟲記」改編自卡夫卡的「變形記」,變形記並非劇本,改編的空間很大,同時也因為變形記的荒謬,讓人感受到巨大的存在與虛無,卡夫卡的小說,不乏各種藝術形式的改編,電影、動畫、舞蹈、戲劇,要如克服人變成蟲的荒謬,同時又要彰顯出創作者要強調卡夫卡特色,是不小的挑戰。 

新竹玉米雞青少年劇團,是的,這是一個青少年劇團,難度與挑戰加倍困難,但這個培育青少年認識劇場,像是當年小劇場運動的濫觴,蘭陵、淡江實驗劇場等等,但不同的是,年齡層降低一些,全新世紀的美學,一點一滴累積,在培育青少年認識與投入劇場的同時(這裡一定有許多代溝,但也因此可以衝撞出何為永恆,以及藝術亙古不變的價值),也對觀眾進行紮根的培養,劇場的特殊性在哪裡?與電視電影有何不同?觀眾如何解讀劇場空間的種種層次與細節。這類熱愛劇場的初衷,不容易在新生代中看見,也從上一代人身上漸漸消退,卻在這裡逐漸深耕。

「殺蟲記」的成功,決定性的關鍵在於結構,如同法國導演Gaspar Noe的「不可逆轉」,將整部電影的線性時間軸等分成十段,然後倒著放,先給觀眾看最後的第十段,然後依序九、八、七…..最後才放一開始的狀態。整齣戲非常聰明的把「變形記」倒過來講,透過日曆的的投影設定,我們先看到結尾,先接受了變成蟲的角色,那所有的問題幾乎都迎刃而解,兒子的房間以布幕隔著,以光影來呈現那焦躁不安的內在。 

性別與動作上的設計也是一大亮點,也是演員功課的重頭戲。母親與妹妹由男性演員反串,造型與服裝都討喜,形成一家四口全男生版的「變形記」,讓人印象深刻。而在動作設計上,除了隨著正常時間變化,演員身體從人性逐漸機械性或是偶化,在倒過來演時,機械性的動作由很強烈逐步淡化,也都考驗著演員的基本訓練,而有幾個段落用舞蹈性的排練,來加深內在的抽象狀態,即便年輕演員皆無舞蹈的基礎,但在現代舞的動作設計與音樂貫穿之下,比語言更能夠傳達卡夫卡的精神。

這在竹北實驗劇場的演出,有小劇場的CUBE,有影像投影與背投,沒有華麗的舞台或炫技,規規矩矩老老實實的呈現,卻讓我們看到豐富的導演手法與青少年演員們的努力,沒有成熟的演技與厲害的口條,卻讓沒看過「變形記」的觀眾,有了一個卡夫卡得出體驗,也讓熟悉「變形記」的觀眾,有了全然不同的新體驗。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