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茜茹個展-大勇街25巷。末章 」
Author: [2016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6年11月25日 15時41分
評論的展演: 《賈茜茹個展-大勇街25巷。末章》福利社
一樣是以生活樣貌再現在展場,這個以自己家地址為名的展覽與流行歌手以自己的安全帽、選課單等生活雜物展出有什麼不一樣呢?當偶像成呈現的是自己的生活時,藝術家呈現的除了生活以外,還有甚麼呢?
10月22日至11月19日,福利社(FreeS Art Space)展出「賈茜茹個展-大勇街25巷。末章 」,共展出十餘件作品,包括互動性的<物品命名計畫>、以身體或痕跡為主的<髮球>、<口紅>或是以生活用品現成物挪用的<衣架>等。
那麼藝術家的生活樣貌再現與偶像歌手的生活用品展出有什麼不一樣呢?藝術家的衣架建構出的造型有比較美?我們或許可以從我們生活經驗中想起,衣架常常會糾結在一起,讓人難以使用,而當藝術家將這些衣架搭建出某種結構時,重點可能不是美感,而是某種"療喻",這讓傳統現成物挪用手法更進一步的向前,除了撇除象徵性以外,更在生活經驗中完成了某種小確幸,某種日常的偏執在藝術裡得以完成。
從展場來看,最像傳統繪畫的可能是牆上的<口紅>與<原型>,但是這兩件卻非傳統繪畫,<口紅>是由藝術家塗上口紅後親吻出來的痕跡,<原型>則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圓形物件畫下同心圓,在這個留下痕跡的過程中,藝術家的身體依然順服著美感經驗留下痕跡,這不只是紀錄,可能是回應藝術家身處的環境與認同,而這可能也是觀看展覽的進路。
例如<日曆>是將一張張日曆中的數字割除,那比隨手撕去日期更多花些時間,但是也只有一些時間,無法取代日常生活中任一日的重量,藝術家沒有要在這裡將作品取代日常物品的象徵功能,她只是在這些功能中挖掘更多人人可能都有的幽微感受,但卻又剛好是這些幽微,勾引出人心裡那些一閃而過的日常。
或許我們不該說這是詩,因為這不是精煉的語句,這也不是捨棄象徵意義的現代藝術目的,而是承認象徵在生活中無可替除後的小小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