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賢個展「海島/港都好男兒的海洋追尋」
Author: [2016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6年12月01日 21時39分
評論的展演: 李俊賢個展《海島/港都好男兒的海洋追尋》
從展名開始就讓人感受到濃濃的台灣味,對年輕一代來說可能是了無新意的台灣意識展現,但是李俊賢多年來持續堅持的,不只是台灣意識符號化,應該可以說是試圖在符號化的過程中奪權,打破舊有藝術與文化中的藩籬。
10月29日至12月3日,非常廟藝文空間舉辦李俊賢個展「海島/港都好男兒的海洋追尋」,現場展出四十餘張平面作品,包括壓克力繪畫、相紙輸出與複合媒材等.畫面主體多與海邊景物相關,畫面除了景物外,也有多件結合裝飾性強烈的文字。
當九十年代的虛華經濟過往後,當初以強烈符號化與裝飾性畫面來回應社會的畫家許多也各自走向新的方向,李俊賢持續以強烈的裝飾性與符號化來回應的,已經不再是當初股票狂飆下對台灣在道德或定義上的質疑,而今,這些裝飾性所對應的是更自在的敘事,尤其是將整個展覽視為一個敘事整體時,這不是一個線性的語言敘事,而是文化語言彼此混和下,在畫面發光掩映下互相指稱的敘事。
提到圖像與文字的關係,除了插畫以外,常讓人想起超現實主義,文字與圖像的關係是彼此互相指涉,而非藉由對方完成敘事,李俊賢的作品中如<消高應>,圖中的文字由圖像的海浪所構成,再加上作品名稱以中文寫出台語"瘋狗浪"的讀音,圖像、文字與作品明三者彼此互相指涉,一再的重複。
相對於當代藝術中承認象徵無可避免,進而藉此操弄、期待觀眾以"體驗"代替理解,李俊賢的繪畫則是相當依靠觀眾在語言與文化上的理解來進行理解,畫面的符碼與標題彼此重複的自我表達,彷彿歷經了理解重建象徵的徒勞,但是依然堅持一再重複地觀看與再現。
這樣的堅持顯現在時間與空間的呈現上,例如<高雄港>、<國姓爺的高雄港>與<財神爺的高雄港>三件互相比較的作品,不過度的嘲諷強調的是今昔對比;其實不管是媽祖、椰子樹或是大船入港,這些南國海港景象都是李俊賢這個港都好男兒的私人定義,這些作品甚至可以說是種私人的百科全書,一種徒勞的自我建構,觀眾似乎看到各種關於島嶼的相關觀察,但是卻無法理解背後的故事到底是什麼?
或者對李俊賢來說,故事是甚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停止的敘事,不停止描繪心目中的台灣,透過那些潑灑的筆法,畫面的空間與文字符號交融在一起,呈現出超現實的台灣況味。
(圖片由非常廟藝文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