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記路,且走且訪
分享 | 瀏覽數: 507

記路,且走且訪

Author: 許家峰, 2016年12月20日 15時16分

評論的展演: 「____之外的認知路徑」-豆宜臻個展

時間:2016.12.02-2016.12.25

地點:永富五號

 

雖知道藝術家豆宜臻是賽夏族身份,但此展與我過去認識或觀賞過的原住民文化\藝術展有著明顯的差異,也許我對原住民這三字還是存著既定的刻板印象,或者其實我完全不懂什麼是原住民與其文化\藝術吧;在「____之外的認知路徑」展中,對我來說有種某程度的空缺,有畫面但我看不見,有字幕卻聽不到聲音,有影像卻感受不到慶典的歡樂,是很安靜的展,整個場域的氛微也很簡單,可以思考很多事情,當然也很容易被忽略過;由於我並不是研究原住民文化\藝術領域的學者專家,所以我會以很個人的角度觀點做為切入,因為自己的無知自然而然地想要進一步地了解此展更深更多訊息\內容,於是我透過臉書再次的與藝術家結為臉友外,同時也向她取得了此展的相關論述文件閱讀,也就從她傳給我的檔案開始談起吧

 

「路徑一:無限循環」

在藝術家仔細的介紹下,知道此作品裡的字幕機所跑的是流傳許久的賽夏族矮靈祭的祭歌,没有配樂、没有聲音,很純粹的文字跑馬燈,如同我腦海中的一片白,後來我跟藝術家要了這歌詞,她便傳了歌詞的PDF檔給我,當我打開後閱讀時,發現有幾處漏字,很有趣的感覺,没有很多卻讓我想起以前考卷中單字填空題目,也聯想到有關我們如何面對紀錄與保存這議題;如果我用內容、載體與工具來形容的話,歌詞是內容,PDF檔是載體,而adobe reader則是開啟的工具,這是一般的讀取路徑方式,然而對視障者還需要語音軟體做為協助的工具支援,別以為這樣就可以安穩的閱讀了,還是會因版本的級別、下載的過程等因素導致內容部分可能的殘缺遺漏,我没跟藝術家要一個正確版的歌詞,相反地我對這幾個空缺有著無限地想像,從口耳相傳、實體保留到雲端數位等,每一次的紀錄與傳承,是否有無漏掉什麼?多了什麼?時代不停地向前邁進,我們所使用的工具、載體也不斷地升級,那內容會因工具與載體的進步而完全保存,還是變更?會不會工具與載體有被壟斷的可能性進而影響內容被特定人士\單位獨佔?對於這些克漏字填空,是根的追尋還是變的契機?進一步的可以思考對內容的期待是選擇\相信專業的權威性還是共融的多樣性?

 

「路徑二:身歷其境」

透過藝術家的介紹,得知影像內容是來自祭典中晃動的身體,一樣没有任何聲音,如果鏡頭是一個個體,動是當下的節奏與視野,身為觀眾或當事人可從此動態的影像中跟上節奏步伐,甚至模擬完整的儀式性的舞步?或者這樣紊亂的畫面可能反射出創作者內在的一種不確定感?在這裡好像可以發現也有些空缺,主體與視角的空缺畫面與節奏的空缺,作品與觀者的空缺,也可以用上段克漏字填空來回應,是要填空還是重組,或跟著畫面的視角一起擺動呢,都是有趣的可能吧。

p.s:聽說後來藝術家有把此作品的聲音一起播放出來,不知又是怎樣的感覺啊。

 

這展覽的命名很有意思,一連串的底線(空格)才接著名稱,如果又把它當克漏字填空遊戲來玩的話,每位觀眾觀眾觀賞完展後填上心中的空後,不知道集結下來會產生怎樣的回饋(這是題外話);我没有提到部落身份的認同,除了是自身專業不足外,我也覺得此展並不完全是要往這方向討論,反而我覺得是一種探索,一種有目的卻不直接朝目標前進的路線,所以我很喜歡這個展名,開頭的幾個底線是一種設定,也許是可能的答案或者未知的可能,就等著藝術家接下來的創作所拓展出來的路徑後,我們再來走走看。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