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第一屆「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 
分享 | 瀏覽數: 1671

第一屆「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 

Author: [2016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6年12月22日 21時37分

評論的展演: 第一屆「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 

  在台灣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雙年展,除了最資深的「台北雙年展」以外,包括「台灣雙年展」、「關渡雙年展」與今年由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首度舉辦的「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身為雙年展新手,台藝大卻展現了與其他雙年展相當不同的特色,同時也展現了台藝大的企圖心。

  今年台藝大首度策劃執行的「大臺北藝術節」,這是由藝大發起進而串連大北地區相關藝文單位的國際級大型展演活動,第一波活動,於117日至2017114日舉辦的「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邀請法國哲學暨漢學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擔任客座策展人,邀集來自全球10地共計30位國際知名藝術家參展

  展覽以「去相合──藝術與暢活從何而來?」為主題,展覽地點包括校內的有章藝術博物館、九單藝術實踐空間與北側校區眷舍,相關活動除了,法國新進影展、新南洋影展、美術學院大工作坊開放工作室、時空迴路:東南亞當代藝術交流展、虛實限象-水墨展與書篆展與熱對流藝術節_暖身禮讚等,還有多場相關講座與藝術家導覽、對談。

  從展覽與相關活動的完整度與豐富度,「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可能是今年相對被忽視的雙年展,而以首次舉辦雙年展的台藝大來看,成果可以說是相當令人驚豔,當然大醇小疵者難免,重點在空間的運用上展現了該展與其他雙年展不同的部分,除了有章博物館的展場外,九單藝術實踐空間與校區眷舍的運用,讓藝術家與空間的對話在展覽主題的梳攏下更顯有趣。

  老舊的眷舍對許多學校來說都是難以處理的沉重包袱,但是台藝大將其化為展出空間,相對於九單藝術實踐空間強調獨立展間的空間特性來看,眷舍區可能因為暫時擱置產權問題,在空間格局上較少更動,保留更多原屋主增蓋的獨特性,這也讓藝術家有機會介入呈現這些陳年問題的歷史厚度與人文質感,例如周育正在D區的作品,以現成物擺置於空屋中,乍看似乎空無一物,但正是藝術家與空間歷史對話的呈現,另一方面,從台藝大校方將該眷舍區命名為"北區藝術聚落"來看,似乎未來將持續提供藝術家在這些空間創作,從學校的角度來看,除了給學生更多展出的機會外,也讓台藝大能夠延伸出藝術影響力,十分令人期待。

  不過若是從展覽整體的閱讀上來看,台藝大本身作為學術單位,在展覽與觀眾的連結上顯然沒有與美術館單位有太大的差別,尤其是策展人的哲學概念與語彙,其實相當需要學術梳洗並且與作品做出連結,以學術單位來看這正是得以表現出與美術館不同之處,甚至是可以作為大展類型的表率,期待下次的「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在此部分能更進一步。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