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的海埔地」-國際交流展
Author: [2016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6年12月30日 02時12分
評論的展演: 「不安的海埔地」-國際交流展
以海埔地比喻剛從學院畢業試圖進到職業藝術領域的年輕藝術家,策展人呈現的是受過專業訓練但是尚未被藝術領域中經濟力量感染的藝術家所思考的面向,同時也預設了一種藝術未受市場干擾的本質,這種本質可能存在,也可能是種現代主義式的英雄想像,或許以這些年輕日本藝術家的作品,恰好可以作為我們的某種對比。
11月26日至12月24日,福利社舉辦「不安的海埔地」-國際交流展,由京都造型藝術大學教授樁昇擔任策展人,從支援年輕藝術家的組織「Artothèque(藝術圖書館)」中選出,由畢業於京都造型藝術大學及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的藝術家所組成的聯展,共有八位藝術家參與展出,展出形式包括行為藝術、錄像、攝影與繪畫等。
從現場展出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出,基本上學院派訓練對年輕藝術家的影響,主要幾個創作方向大概與台灣年輕藝術家沒有太大的差距,例如社會關懷的紀錄片類型、藝術界入社會議題的行為藝術或是從媒材反思繪畫行為等,當然藉由當代藝術面對象徵的手法來回應傳統藝術的路線也不意外,可以看到年輕藝術家從學院訓練中與藝術的對話後逐漸找到方向。另一方面,策展人指出,為了因應市場原理,年輕藝術家只好巨大化來面對壓力,對於有經驗的藝術家能夠指出這點並試圖給出可能性,這是很難得的,相對於某些學院裡的老師直接以藝術生涯存活為名義,實際上以老師想像中的藝術市場為判準,是很大的對比。
而在面對上述的實況時,或許我們有兩種方向可以來思考,一方面是在創作教學面,是不是有其他的進路,另一方面則是在海埔地中活著的年輕藝術家,是否有除了巨大化以外的因應方式,例如透過年輕策展人的培訓等,讓巨大化這個行為本身更具技術性,讓本質能有更多靈活的可能,這或許是在面對新世代藝術家時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