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集什麼」
分享 | 瀏覽數: 792

「集什麼」

Author: [2016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7年01月22日 20時50分

  對於許多常去北美館看展的觀眾來說,地下一樓的某些區域大概是幾乎完全沒有走進去過,可能約略有些印象是這是關於兒童藝術教育的區域,近兩年原為資源教室空間轉型為兒童藝術教育中心,更為明確的作為兒童藝術教育的起點,也顯現公部門不同的藝術教育思考。

  17日至917日,北美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舉辦「集甚麼?」主題企劃展與系列活動,由林佳慧策展,以"收集"作為主題,邀請加布里爾.卡林伯迪(Gabriele Galimberti栗田宏一吳芊頤亞歷山德列維(Alexandre Lévy王雅慧康雅筑六位藝術家展出,同時還有系列相關工作坊等活動。

  一走進展場先看到的是戶外裝置,由亞歷山德· 列維採集臺灣的聲音結合裝置《T-Sensations》,讓小朋友可以從視覺、觸覺與聽覺統合抽象概念,可以看的出來是特別提供給年紀較小的兒童,現場有許多兒童反覆的嘗試;栗田宏一收集日本各地土壤製成《土壤圖書館/日本》( Soil Library / Japan ),以色相排列這些自然土壤的顏色,同時牆上也排列出展期中作者持續採集各地土壤的明信片,擴充對自然的理解是不分年紀的;加布里爾.卡林伯迪《玩具故事》(Toy Stories ),呈現世界各地兒童收集的玩具,對觀眾來說是很直觀的比較,而展場也特別將作品懸掛高度降低到兒童平視的高度,可見細心。

  北美館的兒童藝術教育中心過去一開始是市民美術教室,隨著時代變遷轉型教育展與資源教室等形式,從這裡我們或可看到台北的市民美術教育相關資源的成長與需求的轉型,ㄧ般的美感與技術資源在坊間已經不致缺乏,兒童藝術教育中心的目前的做法,可以讓我們觀察到當代的美術館對於藝術與市民的理解是更為講求分眾與準確,且不再只是單向的給出關於美感或藝術知識上的定義,而是更多的起於生活的連結。

  或許對兒童來說,當代藝術在這個展場裡並非重點,透過這些作品,兒童或許是更直觀的感知"收集"這個與博物館/美術館有關的主題,更重要的是在展場的許多說明是針對家長所設計,導引家長去拓展作品概念的可能性,而非單向的給出解釋,事實上這些作品有些本身一開始並非針對兒童而創作,透過策展運作讓家長與兒童一起理解作品的各種可能性,對家長來說也是種重要的成長經驗,而對一般觀眾而言,或許也是種特別的觀看經驗。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