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現代心靈相印的藝術禪修劇場 一場尋求內在光明的歷程故事
Author: 莊慧秋, 2017年01月24日 11時35分
評論的展演: 《印心,那洛巴的劇場》
奚淞說書 攝影|張詠捷 圖版提供 | 亞洲波卡
一千年前,十一世紀初葉,在滾滾流淌的恆河之畔,大瑜伽行者帝洛巴與弟子那洛巴相望對坐,「口耳相傳、以心印心」,達成了「恆河大手印」禪修法門的傳承。
千年之後,為了演繹這場歷經重重苦行試煉的心靈智慧追尋之旅,導演吳素君連結了跨領域的多位藝術家,融合了漢文吟誦、書法、繪畫、舞蹈、特技、西塔琴、印度鼓、笛、多媒體投影等豐富的表現元素,以簡約凝練又詩意流暢的美學品味,打造出一座洋溢著人文哲理氣息的藝術禪修劇場。
「初修行者覺受如瀑流,中如恆河之水緩緩流,最後眾水會遇如母子。」唐美雲沈穩婉轉的吟誦,搭配屋希耶澤的西塔琴、奚淞的書法題字,為這場流傳千年的心靈旅程揭開序幕。說書人奚淞緩緩登場,從兩千五百年前佛陀體悟到的真理之路「四聖諦」,到一千年前那洛巴渴求明師指引的艱辛旅程,再到今日二十一世紀的我們聽聞佛法的感動與喜悅,這一路的傳承顯示了自古以來人類心靈對於生命意義的詰問與探尋從未止息。
然而佛法是心法,而心的究竟本質是看不見、摸不著,也無可言說的。於是,吳素君選擇以舞蹈來呈現那洛巴在追尋過程中的困惑與掙扎。那洛巴出身尊貴,容貌俊美,卻具備早慧的天賦,年紀輕輕就棄絕世俗婚姻男女情愛,一心鑽研佛法,成為眾人仰慕的講座教授。但這時的他驕傲自矜,對佛法只專注於理性和智識上解析,猶如在虛幻的夢境中認真吶喊奔走。在「夢困」一幕中,舞者透過肢體表現出受困在人生大夢中的茫惑與徒然。
一位醜陋的老嫗為那洛巴指引明師,於是他的靈性之火被點燃,讓他毅然捨棄眼前的舒適與聲望,變成一介默默無名的流浪漢,踏上尋訪上師帝洛巴的征途。在「靈燃」一幕中,唐美雲吟誦著苦之聖諦,因為痛苦正是入道的不二法門,當靈魂在痛苦中燃燒煎熬,繁華世間宛若一座熊熊火宅,人們渴望尋求智慧以離苦得樂的道心才會更加堅定。
張國韋之夢困 攝影|張詠捷 圖版提供 | 亞洲波卡
尋訪上師是一趟層層剝落虛妄的自我、脫胎換骨以求蛻變重生的艱辛過程。在「顏變」中,背景的布幕上是兩位佛法大師帝洛巴和那洛巴師徒相望的白描畫像,前景則是兩位舞者在高空中攀援著長長的布條在奮力飄蕩,彼此追逐。畫中的那洛巴靜靜陪伴著舞者的那洛巴,凝望著這趟旅程中必經的恐懼、羞辱、無知、痛楚、絕望與割捨。那洛巴堅毅地通過二十四項噩夢般的苦行,從疲憊的昏迷中悠悠醒轉,才終於通過帝洛巴的試煉,升起一顆柔軟、純淨、虔誠的心,得以承受慈悲與智慧的教誨。
此時,安淨仁波切端坐於舞台上,以安定平緩的語調,向觀眾開示智慧與慈悲之道。就像帝洛巴端坐在恆河邊,對那洛巴的諄諄提點,將心敞開,真理的話語就會隨著上師的指引飄進我們的心田。
那洛巴的追尋故事慢慢到了尾聲。在「明覺」一幕中,兩位舞者在金鋼輪中不停回旋轉動,象徵智慧之輪透過師承相傳,讓自身的修行不斷精進與轉化。然後,舞台上一片黑暗寂靜,唯一的光束打在胡啟志和他手中的水晶球上。每個人的目光都被這顆水晶球吸引,因為它是如此明亮剔透、純淨澄澈、光滑圓滿。理著光頭、赤裸上身的胡啟志輕輕撥動,水晶球就在他的指尖、手掌、手臂、肩膀、頭頂等身體各處靈巧遊走,球不離身,卻如此輕盈自由。水晶球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內在的靈性之光,這譬喻如此詩意且美麗。
此時,唐美雲再次在琴鼓聲中,隨著布幕上逐漸浮現的書法詩句,吟誦了六首偈語,也就是《恆河大手印》中的道歌,總結這一趟逐漸剝落束縛、徹悟虛空、讓智慧之光在心靈中遍照的求道旅程。
最後,安淨仁波切再次端坐於舞台上,簡要指導大手印的禪修法門,並帶領大家靜坐片刻,安住於當下。原本是被動觀賞者的群眾,藉由靜坐的體驗而共同參與了這場演出,與舞台上的那洛巴同步得到心靈的安定與祥和。
透過這場《印心,那洛巴的劇場》,吳素君不只演繹了千年之前的佛法大師那洛巴追求內在智慧光明的旅程,同時也透過跨界整合的藝術美學,將劇場舞台轉化成一座散發著靈性之光的心之壇城,希望與現代社會中浮躁不安的人們以心印心,藉由藝術與佛法的結合,得到心靈的澄明與感悟。
莊慧秋
政治大學心理學碩士,
《張老師月刊》總編輯,
心靈工坊文化公司企劃總監。
張國韋之靈燃 攝影|張詠捷 圖版提供 | 亞洲波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