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直覺行為 _ CUBER 個展 」
分享 | 瀏覽數: 1110

「直覺行為 _ CUBER 個展 」

Author: [2016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7年02月17日 03時29分

  在一片混亂的展場,觀眾們可能很難看到一個完整的展覽敘事,對於閱讀展覽來說可能備感艱辛,但是如果試著從文件的角度來看,或許可以觀察到一般視為次文化的藝術表現與主流藝術彼此在美學上的對話。

  210日至20日,荒原藝術舉辦「直覺行為 _ CUBER 個展 」,藝術家以水泥漆在展場牆面強調直覺式的繪畫牆面,並且舉辦多場系列活動,包括「JAM廢物 」、「尋找ㄎㄧㄤ人計畫 」、「電影日 」與「廢物派對x 快閃型免費商店」,非活動期間展場則是完全呈現活動後所殘留下的各種物品。

  從上述的活動可以看出來,這幾乎就是以一檔展覽舉辦個人的藝術季,或者說是以藝術家個人展延出來的社群聚會活動,只是有個較為明確的特性,例如強調"ㄎㄧㄤ人"或是"廢物"等明顯相對於主流"有用"或"秩序"的特性;當然,相關的次文化活動在許多的場地都有舉辦,也並不因為在藝術替代空間舉辦就具有藝術社會中的合法性,畢竟在本質上這些次文化就是相對於主流藝術文化所強調的美感、敘事或是象徵等母題與判準而發聲。

  這種次文化的相對性可以在現場的某些空間裡看到有趣的辯證,在展場的角落有著許多傳統石膏像等素描繪畫,橫七豎八的亂貼著做為基底,上面有著油漆亂甩,但是看到其他牆面上的許多繪畫,雖然不強調寫實再現,但是強烈的繪畫性也顯現出繪畫者的學院派訓練,而那些素描上的油漆甩痕更會讓人聯想到上個世紀中帕洛克的抽象表現主義,這樣的次文化反抗,宛如今日尚在呼喊反清復明?

  其實並不是的,若果我們將這些視為一個場景,一個提供社群展演的舞台,是否對應西方藝術史的進程其實就不是最重要的判準,相對於隔了一層的西方文化,在這裡呈現的可能是某個社群次文化的在地連結,這些在地連結呈現在聚集的社群特色,也呈現在牆面上由觀眾們所參與書寫的反抗文字,當然,對藝術領域來說,這樣的反抗痕跡可能過於廉價,無法與藝術史對話,然而,卻可能藉由這些活動同時也提供在地社區與次文化社群對話的起點。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