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不由己」溫馨個展
Author: [2017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7年03月05日 14時28分
評論的展演: 「身不由己」溫馨個展
其實在現場,我們無法輕易將攝影作品中那些扮裝的人們做出分類,安置在某種這個社會慣習看待的位置,例如"Cosplay"、"變裝癖"或"同志"等,或許這些作品中的人們跟一般的扮裝沒有甚麼不同,唯一的差別是沒有醜化"扮裝"這件事,就只是認真地試圖扮裝出另一種性別的美,然而或許就是這個認真,才能讓觀眾意識到社會文化中異化的分類。
2月18日到3月24日,福利社舉辦「身不由己」溫馨個展,作品包括以肖像照形式呈現的《一一》系列、錄像《美女與野獸》、數位互動《群》與行為藝術《泅》,此外還有藝術家參與的《愛滋紀念被單物件展》,《一一》系列的十餘件作品,主要是以「刻意置換性別表徵」的形式呈現,現場同時展出被攝者的訪談紀錄影片。
所謂「刻意置換性別表徵」指的是由藝術家協助被攝者反串成被攝者所找來的異性形象,包括化妝與服飾,在現場的訪談紀錄中可以看到,被攝者其實各自有各自的性別認同,對於參與扮裝反串也都各自有所省思與企圖,至少我們可以試著分辨出這並非是一個奇觀化的扮裝秀,只是每個人在反串下的不同處境,在"肖像攝影"統一的手法中似乎被削弱。
這樣的削弱或許會讓人覺得扁平化,不過透過《群》與《泅》,我們可以看到關於"被觀看"的另一個面向,對藝術家來說,這兩件作品在過去另有創作脈絡,但是在這個命名為「身不由己」的展覽裡,反而將被觀看者的情境凸顯,《泅》的紀錄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類似金魚缸的玻璃缸架在藝術家頭上,同時不停地注水,這指向一種被觀看乃至於窒息的感受;相對的《群》則是數個假髮在地上無章法的滑動著,無法分辨的個體,也沒有方向,只能被指認為某種群體。
如果說《一一》呈現的是被觀看的表面依靠的是各種"性別表徵",《群》與《泅》呈現的是被觀看的內在情緒與外在情境,那麼《美女與野獸》可能是更直白的指出創作者的意圖,影片中一個裸體女性一開始以符合社會規訓的姿態坐著,然後動作越來越打開,只是每個動作都會留下殘影,模特兒的手勢則是呈現出數種常見的自拍手勢;在影像中可以看到每次的雙腿姿勢像是掙脫原有的姿勢後,越來越不符合社會規訓,而每次的掙脫也都留下了固定的形象,透過那些不停掙脫而同時呈現的姿態,或許才是被觀看者所需要面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