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開啟感知《徐志摩的昇華之夜》
Author: 陳阿祥, 2017年03月09日 00時38分
評論的展演: 《徐志摩的昇華之夜》
演出名稱:《徐志摩的昇華之夜》
演出單位:奔放音樂工作室
演出時間:2017/ 02/ 26,14:30
演出地點:台南奔放E倉庫
文 / 陳信祥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再孰悉不過的句子,於陣陣琶音輕撫下,裊裊地昇華,看似灑脫,但腦海中的餘韻,未平、又起接續著,衝擊感官,撞擊知覺,《徐志摩的昇華之夜》詩詞樂音結合是迷人,影像燈光交替是絢爛,戲劇層次是鮮活也有惆悵,種種都讓平靜的奔放E倉庫,宛如春水般被撩動,而我們的感知更因圈圈漣漪重新甦醒。
接觸藝術偏重聽覺及視覺,不僅是線條、色彩、聲音等,皆流動於空氣中,觀眾體會藝術家給予的每分每刻。細數奔放音樂工作室所製作的節目,想像空間容量永遠嫌不夠,因為他們總是能給予更多;《徐志摩的昇華之夜》是一場跨多元領域藝術的節目,這些獨立的元素不僅沒有各唱各調,聚在一起還產生化學變化,處處是驚喜、分秒間又令人驚豔,總是能促使我想起些什麼、體會出什麼。
以法國作曲家拉威爾《鋼琴三重奏》的前三樂章來刻畫徐志摩生命中的三個女人。製作團隊在選曲方面大膽,演奏詮釋又心細,因為要用西方作品來影射東方女子的纖細個性,須打破文化差異這道藩籬,要是詮釋和曲風不對盤,可能皆輸;奔放樂團擇其作品,並駕馭作品,主題開場以輕柔地觸鍵和拉奏,顯現出曖昧不明的個性,而思緒矛盾的節奏轉換,也都淡淡地訴說張幼儀的苦,另外優雅輕巧的曲風,聽出陸小曼的美,又或是深沉的主題變奏,以自信、堅定地拉奏,體會到林徽音敢放敢收的愛,奔放不只演奏出性格,那韻味更是入木三分。
「視覺的鮮明,可以豐富聽覺,甚至活絡知覺」,這是《徐志摩的昇華之夜》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蓋西文:藍色狂想曲》音樂家們丟棄樂譜的枷鎖,不僅施展音樂功夫,腳上功夫也沒歇著,舞動著身軀卻不是呆板的左右搖擺,那瞬間鮮活了氛圍,也讓狂想曲更加肆意奔放。隨著樂曲情境轉換而變化之影像,色調溫潤,投射不搶眼,但又時不時吸引我的目光,將之烙印心中;一幕「吹」字,跟著書法家狂野手式,著墨於布景上,又隨著舞者似風的軀體,慢慢分解於空氣中,簡單幾秒拆組,象徵人生路似乎也是持續破壞、重組;所有視覺都幫助我,用另一個角度或者更深刻地去聽,甚至無聲影像能開啟生命知覺。
對於樂與詩的融合,個人給予高度讚賞;因為音樂強於詩詞,會讓口白有點像是雜訊,而如果詩詞蓋過樂音,也顯得音樂多餘,今日兩者誰也沒大於誰,彼此互相競奏或擁抱,不管是《拉威爾:鋼琴三重奏》還是《荀白克:昇華之夜》等,徐志摩帶有情緒的典雅文字,總是能隨著音符而流動,現場感受也從微醺到沉醉,誰也沒料想到,原來東方的詩詞與西方經典音樂是如此合拍。不過《荀白克:昇華之夜》,曲式是盤根錯節,調性是模糊不清,持續考驗音樂家和聽眾,忽然大提琴以重生的姿態奏出空靈、優美的一段旋律,如此昇華樂段,個人期望此時刻只聽到純淨的音樂,無須口白的襯托;還有由三位音樂家所飾演徐志摩的三個女人,於下半場時身著同樣的服裝,也有些許的角色錯亂,但這因屬於個人喜好,提出建議。
南朝劉宋政治家范曄《後漢書蔡邕傳---蔡邕聽琴》,提到琴師於彈琴間瞧見螳螂補蟬,緊張之餘將感覺投射於琴聲中,讓蔡邕感覺有人預將他暗殺而離席,雖然終為誤會一場,卻強調出欣賞表演藝術最重要的「感知」,是經由藝術家投射至觀眾;奔放樂團展現畢身所學,感動聽眾的「感覺」,再融入自身情感,觸動更為複雜的「知覺」,今日不僅將每個優異的個體成功串聯再一起,還將如此製作搬進冰冷的鐵工廠,注入藝術也注入溫度,用藝術感動人也感染環境,期待下次同樣地點,奔放音樂工作室能再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