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違章」
Author: [2017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7年03月11日 03時42分
評論的展演: 寶藏巖「歲月違章」
相對於常見的"閒置空間再利用"或"替代空間"概念,其實都無法描述寶藏巖藝術村的狀態,近日寶藏巖邀請策展人展出常設展,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管理單位回應空間本身,讓觀眾不只是來觀看作品,也不只是從身體去體驗寶藏巖的曲折與複雜,同時也試圖進入寶藏巖的歷史脈絡;而俗諺云,「真相是時間的女兒,歷史是推理小說」,本次的常設展回應了如何以藝術展覽的形式面對歷史脈絡,同時也試圖回應了寶藏巖做為藝術村的同時也保留了歷史的可能性。
2月25日開始,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邀請策展人許峰瑞共同策劃之歷史重述常設展,使用寶村二九、創藝小客廳與心房廣場等空間,寶村九二除了藝術家何采柔的作品《某日在寶藏巖》外,同時也展出由相關剪報編輯而成的《市民報》,創藝小客廳展出的則是大量的相關出版文獻、居民的老照片與兩部紀錄片,《看不見的村落》與《兩處-寶藏巖與嘉禾新村的老屋保存》等。
對一般觀眾來說,常設展是個存在感很低的展覽形式,常設展通常展出館藏的重要作品,所以觀眾其實關注的重點在那些著名的館藏而非展覽本身,又或者常設展具有介紹博物館文化脈絡的功能,例如台北故宮過去即有基本中國政治斷代與館藏結合的常設展,讓對中國歷史脈絡陌生的觀眾建立概念;然而寶藏巖作為缺乏館藏品的藝術村,顯然不需要以著名館藏為主的常設展,相對於著名館藏品,寶藏巖本身的歷史,包括社群形成到轉型成藝術村,這中間所歷經的過程其實對觀眾來說可能並不遙遠,也因為如此,在理解進路上反而更形複雜。
所謂的複雜其實可以從《市民報》中出現的各種不同價值判準看到,不管是公部門、學術界、藝術界、市民或是原住民,在現代性的大旗下彼此如何交錯架構出現在的寶藏巖,而最終,現在的觀眾也只能透過《某日在寶藏巖》那種螢幕上宛如主播的演出者反覆的敘事中得知,更精采的是何采柔以探監電話的形式呈現聲音,彷彿敘事者被囚禁般,讓我們理解關於歷史總是有其限制。
在過去的駐村藝術家中也曾有過回應寶藏巖空間與脈絡的作品,例如2015年黃立慧《勿忘影中人》,然而藝術家有其各自解讀,且個展也有其時間限制,常設展的意義在於同時也展出許多的相關文獻,例如兩篇紀錄片,也提供了當時居民的口述歷史等資料,老照片的播放也直觀的讓人感受當時生活的氛圍,或者最後可以從策展人拍攝放在窗戶上的攝影作品《對窗》中看到,望向戶內卻是透過破屋殘窗望向對岸景色時的隱喻。
相關連結:黃立慧「勿忘影中人」http://talks.taishinart.org.tw/event/talks/201507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