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館「島嶼隱身」
Author: [2017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7年03月26日 03時43分
評論的展演: 當代館「島嶼隱身」
以島嶼的東西相對論試圖展現出的會是什麼樣子的藝術光景?「島嶼隱身」以台灣東部的藝術家為主題,試圖展現隱身於島嶼東部的存在與美學,彰顯「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大地與世界,自由與文明 」,然而,這樣的彰顯顯現的是東部本身的景況還是想像中的西部可能就是個有趣的問題。
2月18日到4月9日,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島嶼隱身」,由田名璋擔任策展人,邀請數十位藝術家參與,展出包括石雕、繪畫與裝置藝術等作品,其中包括與花蓮縣文化局合作,將歷年「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部分作品在館前廣場布置為小型石雕花園,呈現了花東石雕產業的背景,參與藝術家同時也包括了由東華大學師生組成的「角落藝術群」。
從上述的分類我們同時可以看到石雕部分由於有產、官、學業界的支持,在美學上有一定的傾向,由大學師生組成的「角落藝術群」某個程度上也代表了來求學的外地學子的眼光,而幾位原住民藝術家也表現出族群文化上的不同面向的梳理,不管是議題式的或是文化象徵的思考,從這些類別來看,策展人的確是花了相當的力氣在邀請不同面向的藝術家,並不只限於學院派,而在這麼多作品與藝術家參與的情況下,相關的背景簡介等資料也的確做到一定的程度,對展覽團隊來說是相當辛苦的。
例如曾以文的《從今與後》結合部落圖紋與現成物,以展場的窗片呈現這些圖紋,保留了圖紋的裝飾性又同時以窗戶象徵了圖紋不同層次的文化面向;或者如《新事物、那些來自海上稱呼這裡為福爾摩沙的和陸續抵達的惡魔》中結合拼板舟與魚罐頭,揭示政府在蘭嶼核廢料儲存場興建過程中的惡意欺騙,這些作品在文化象徵與議題的處理上都相當成熟;只是有時文化上的碰撞可能是需要小心的,藝術家或許想透過《人絕》表現出人在不同社會型態中可以有著不同的樣貌,然而可能卻無法擺脫漢人對原住民嗜酒等刻板印象,反而可能引起爭議。
整體而言,「島嶼隱身」的確是展現豐富的花東地區藝術家的作品,以此為起點,我們似乎可以繼續追問,如果不是相對於台灣西部,那麼聚集這些作品有沒有在美學上展現重新閱讀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