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的時效已到!--「白立方之內—陳逸堅個展」
Author: 無意見的本尊, 2017年05月30日 16時47分
評論的展演: 白立方之內—陳逸堅個展
年初台北當代藝術館「白立方之內—陳逸堅個展」的展覽,有一件作品位在串連展間與展間的長廊,壁掛著展示櫃內格子狀龕放數十個白色的小雕塑。不知道有觀眾們有有留意到嗎?它們被溫柔捧在手心上的白鴿,安然地休憩。極為相似的白鴿,細看表面留下捏塑指紋相異,這才意會彼此間的不同之處。然而每個作品前方標價實在不尋常,在好奇心驅使下詢問館員,才知道這是藝術創作計畫的一部分,觀眾是可以收藏的。
當時猶豫了半天,我的直覺告訴我;台灣美術館空間似乎是不能有金錢交易,藝術家陳逸堅這麼做一定有特殊的訊息想傳達。這幾個小雕塑以版次1/20-20/20依序排列,標價也由99-1999元逐漸遞增,從造型、顏色、價錢各方面觀察考慮了很久,最後選定準備付錢的當下,館員告訴我這件作品藝術家只象徵性地收新台幣一塊錢。瞬間,捧在手心上的作品價值超越我所認識的當代藝術的銳利批判格調。離開時我承諾當代館與藝術家參與計畫,讓這事件住在心裡一陣子。
展覽閉幕前拍攝紀錄,當時應有12人與我共享此秘密! 圖版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由於遲遲沒有看到任何相關談論議題,開始覺得與其守住這個秘密,不如好好的紀錄一下當時的心情。每每回想起這個經驗,心情盡是雀躍且不真實。雀躍的是,我採取了行動,讓自己有機會展開不一樣的觀賞經驗探索。記得購買時,周邊人的眼神有點異常,有位館員帶著手套,雙手捧著作品前往販賣部包裝,小心翼翼的交放到我手上。可能是有錄影拍攝紀錄,過程我相當不安,除了在一開始提到的金額讓我吃驚之外,作品非常的輕盈,可能比白鴿的重量還要輕,種種不真實的對比如同漫遊夢境一般。
展名中「白立方」過去指畫廊與藝術機構之封閉空間,陳逸堅則以藝術創作、建築與教學的背景,回應當代館以古蹟為基地的展覽場域。他為熟悉此建築的觀眾與工作者,重新定義空間的框架。遊走在他木作結構的模糊交界,展現古蹟空間與展場空間配置與調度的可能性。同時陳逸堅也身兼策展人,邀請年輕世代創作者參與,強大豐沛創作力的展現,隱隱投射出機構重新啟動的動能。或許我們能從機制批判或藝術品價值判斷的觀點看展覽。甚至,也可以理解為新任館長與藝術家合作對空間詮釋的宣示。
然而,整個過程遠超過購買物品的意義,如同他在展名文宣上的大叉,以否定取代定義。一般而言,「否定」時常伴隨破壞力與阻撓、抗衡的衝突。在這展覽卻是很直接肯定的反饋,否定所指向的是無限可能。其中一項,即是在購買行為當下,否定作品的標價。觀眾及收藏者或許該像藝術家的勇敢冒險挑戰,在不求回報的付出時,任何微小的共鳴都是驚喜。守住秘密是為了讓有勇氣的觀眾,有機會在思考過、採取行動後,擁有喜悅的滋味。揹負著過去的觀展經驗參與,我帶走的秘密不沈重,沒有故弄玄虛的手段,看到的是藝術實踐者與觀眾共同開闢的一條秘徑。
展名文宣上的大叉,是「否定」式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