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邱杰森&林晏竹雙個展
分享 | 瀏覽數: 2122

邱杰森&林晏竹雙個展

Author: [2017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7年06月30日 01時32分

評論的展演: 邱杰森&林晏竹雙個展「新生北路三段82號」與「常常在家」

  其實觀眾並無法得知,所謂雙個展的兩位藝術家彼此的關聯性為何?是因為藝術家彼此關係親近還是單純因為展出空間檔期所致,不過這次的雙個展,光是看展名就會覺得所關心的議題有一定的相關性,關於空間的內與外,關於地理上的定位與空間上的心理認同,兩個個展相互對照,其實是相當有趣的觀看經驗。

  63日至71日,福利社舉辦邱杰森&林晏竹雙個展「新生北路三段82號」與「常常在家」,邱杰森的展名是福利社的地址,展出作品形式以地圖為主,包括雕刻歐陸地圖集中的空間只留下公路後重疊,還有訪問留學時的歐陸友人,將這些人想像中的台灣位置畫在同張地圖上,同樣的地圖形式也刻畫在空白的黑膠唱片上播放,將地圖聲音化;林晏竹的作品則是透過訪談與現成物,再現內在對居住空間的情感與包括在文化上移動的反思。

  兩位藝術家都不只是關心原有的議題,各自從原有的議題延伸出討論與轉化,例如邱杰森的<足跡-法國米其林地圖創作>與<台灣法國製造>,從現實的人造物到文化認知兩相對比,甚至以地圖作為作品意念的基底材,在黑膠上刻劃播放,試圖讓觀眾聽到地圖,當然這是無效、無法被理解的,但是作為解消地圖的象徵與指涉功能卻又是成立的;而林晏竹的<好思家旅行箱>與<美麗莊園>各自結合台灣居家建築常見的各種不同形式元素,分別搭配在旅行箱與展覽檯座上,結果分別指涉文化符碼的流動,只是最後在<枕流漱石>中對竹圍當地居民的訪談背景音中看著浴缸中的石頭,對映著人類對環境的迷思。

  這樣的對應有趣的地方在於,年輕藝術家都試圖從可辨識的象徵物中去標定討論範圍,地圖這種過於明確的象徵物載體可能太過明確,以至於可能在作品形式上與其他藝術家"撞衫",而相對的,「常常在家」可能對於象徵物的取用較為抽象,例如<美麗莊園>裡的那些台灣建築訪希臘柱飾,由於試圖展現文化符碼的流動與慾望,反而失去在地的指涉,而在這個雙個展中,不由得讓人聯想,如果能將這些柱飾在地圖上標示出取材地點並對應出原版的地圖標示或許能展現更多可能性,而這可能是雙個展有趣的地方之一。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