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采柔伊通個展「無何處」
Author: [2017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7年07月07日 02時50分
評論的展演: 何采柔伊通個展「無何處」
出乎意料外的,沿著鋼軌靜緩升起的膠鞋以自由落體的方式重落桌面發出聲響,這樣的結束的確有一定的重量,何采柔新作《溫柔的把我拉起來》,以其常用的手法,在溫靜中凝聚出力道,以對比的方式讓人在曖昧中開啟感受與思考,但是旋即可能就陷入閱讀困難的地步,而這可能正是藝術家企圖導致,然而以整體展覽來看,何采柔則是逐步釋放閱讀展覽的界線,碰觸再現的框架,讓觀眾足以錨定閱讀的起點與可能的範圍。
6月10日至7月8日,伊通公園展出何采柔個展「無何處」,二樓只展出一件作品《溫柔的把我拉起來》,三樓入口則是《夢見我》,一個純白少女低頭雕像,面對臺座上寫的"dream about me",然後展場跡近全白的場景中,紅色電線幾乎框繞著展場後牽連著燈泡發光遮掩著圓形玻璃上人像畫,這是《能見度》,也的確是能見度相對較高的一件作品,而《能見度》所框架出來的空間,也帶給觀眾視覺上的框架,讓人幾乎要往後一退好坐在矮桌上仔細觀看,只是矮桌下有著投影的千元台幣大鈔,紙鈔上小朋友們看著的地球正在轉動著,所以很抱歉,矮桌也是作品,《桌下的投影裝置》,這應該是說明性最高的作品名稱了。
相對於前述作品,《白色筆記》與《白色角落》這兩件作品在光板上以白色顏料層疊手繪,兩件的圖像都是暫時顯現後消失,圖像中都有框出一個純白的區塊,顯現與消失的對比,看出所有的圖像都是依靠白色顏料堆疊,而純白的區塊也相對比出語彙的本質,當燈暗時觀眾是無法辨識出任何圖像,相對於傳統繪畫而在基底材上逆反光/觀看的方向,那些觀看的曖昧被強調、被凸顯。
或許我們可以試著把展場裡的《能見度》與《On-nO》視為兩個觀看的框架,《能見度》以色彩框出觀看展覽的角度,背後的矮桌下則是直白的千元大鈔,觀眾可以將所有議題都套在檯面下的金錢這個寓言,而在門框上的《On-nO》則是借用空間開啟辯證,這兩件作品所包夾的作品們,在純白無垢的空間裡,討論著被觀看的可能性。
這些曖昧的,沒有指向任何議題的作品,卻又可能可以被觀眾指向許多面向,例如當我們把這些作品視為討論"如何被觀看"時,可以是討論媒體,也可以是討論創作,但是藝術家並不為這些負責,藝術家只是將"再現的框架"給呈現出來,看似曖昧但是卻可能是少數有效的進路,而這其實是創作者們的秘密手路,在感性與直覺中洩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