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美術館《微光闇影》
Author: 陳遠銘, 2017年07月19日 13時55分
評論的展演: 台北市立美術館《微光闇影》
攝影在過去是一項昂貴且繁複的活動:因為使用舊式底片,1捲36張,因為張數少,所以要小心翼翼地取景構圖,拍完還得等兩天,才能從照相館拿到沖洗出來的照片;相較現在,智慧型手機是人手一機,在觀光景點,更是到處可見「大砲」,器材雖然仍是所費不貲,但因為可以在螢幕上立刻看到照相結果,不滿意立刻重拍,成果立即上傳網路,或者網路直播,使得影像成為展現個人經歷的重要工具,「沒圖沒真相」更是網路鄉民的愛用語。
走進這次《微光闇影》的展間,偌大的空間裡展出了超過20位創作者的攝影作品。一開始猶如劉姥姥進大觀園,有點不知如何消化這麼多作品,而且風格各異。一開始的《在黑暗中》幾張作品,整個光線的投射、模糊的影像,帶著一點陰森恐怖的感覺,讓人不敢靠近觀賞。而《憂鬱場域》利用切割、扭曲、重疊、拼貼照片的影像,呈現更立體的視覺效果。《歷史性的暗影》展出了抗議威權時代的負片、新聞報導、影像照片,那個當時每天晚上的電視新聞裡的血腥、暴力場面似乎又歷歷在目。其他的創作者,取景、主題各有其風格,突然之間,我意會到了,透過這些創作者的創作,呈現了過去三、四十年的台灣眾多面向、不論是迎神廟會、原住民同胞的狩獵、因過去較不重視工安意外情況下受傷的勞工,在這次的展覽中都可看到…
其中,對我感觸最深的、衝擊最大的應該就是《Side Chain》。過去對於心理疾病的患者,社會總是抱著比較負面的態度。1970年,釋開豐師父在高雄路竹創設龍發堂,收留精神病患,利用一條鐵鍊將兩位患者鍊在一起,展區內投影幕上撥放著許多不人道的畫面,用餐、就寢、洗澡、養雞,這兩個人都在一起。當時輿論也常批判龍發堂的做法,只是當時人權觀念尚未普及,迫使許多患者家屬礙於周遭街坊鄰居的異樣眼光,而不斷將精神病患送到此處。雖然龍發堂現在已經不再有這樣的病患了,但這些影像都是確確實實地在台灣發生過。
或許我並沒有看出這些作品創作的藝術境界,但感謝這些影像創作者,讓我們可以透過他們的鏡頭及創作,再次回味過去的台灣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