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太陽的女兒」也是台灣的女兒
分享 | 瀏覽數: 909

「太陽的女兒」也是台灣的女兒

Author: 陳泰宇, 2017年07月19日 14時18分

評論的展演: 2017TIFA泰武古謠傳唱與嘉興部落《太陽的女兒》

根據排灣族的創世神話,太陽為了協助群龍無首的排灣族,就在屏東縣瑪家鄉瑪家村一個陶壺中產下一顆蛋,孵出來的小孩將成為頭目,治理排灣族。但另有所圖的百步蛇王為阻止這一切,每逢太陽下蛋時就把它吃了。勇士嘉魯萊於是挺身力戰,並將孵出來的女孩撫養成人,成為第一代頭目所以他們自認是太陽的兒女

2017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特別邀請泰武古謠傳唱隊,融合排灣族的創世神話,以佳興部落女頭目孫江萬花從出生到結婚的故事為本,八個主題、二十多首傳統歌謠,搭配預先錄製的部落影像投影,由五歲的絲樂和十八歲的雪兒分別飾演女頭目的年少時期,並且動員部落老、中、青三代數十人,首次在國家音樂廳演出「太陽的女兒」,呈現她們獨有的生命精神與文化儀式。

泰武古謠傳唱隊由查馬克.法拉屋樂帶領泰武國小學生,演唱透過部落耆老口述、傳唱所記錄下來的泰武及佳興部落排灣族古調。他們曾經受邀到亞洲及歐、美其他各國演出,並與琵琶大師吳蠻、葛萊美獎演奏家Daniel Ho跨界合作,曾被譽為「能從歌中看山聽風的天籟之音」。所錄製日本NHK電視台Amazing Voice,被全球觀眾票選第五名。專輯也曾獲金曲獎的「最佳傳統音樂詮釋獎」及「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

「太陽的女兒」舞台設計精緻,五顏六色的光打在高掛半空的十幾個大小白球上,看似浩瀚的星空,也像是渾沌宇宙的象徵。開場時,由五歲的絲樂將舞台上所放著的一個大白球推向舞台另一側,伴隨排灣族最自豪的藝術文化遺產之一-鼻笛的樂音響起,暗示「太陽之子」的降臨。小女嬰的誕生受到耆老的祝福,以及族人的歌頌與呵護,快樂長大至亭亭玉立後,受到部落中年輕勇士的熱烈追求,成長的點滴則透過預錄影像,投射在背景的大球上。

不同於我們對原住民歌舞總是唱唱跳跳的刻版印象,前半段的歌謠並沒有大動作和快節奏的唱跳,即使是一群年輕男女在排灣族的石板家屋前互訴情衷,曲調依然隱晦淒美、毫不激情。上半場的歌謠與服飾反映的,是排灣族的簡樸、快樂與輕鬆自在,聽來讓人覺得心靈平靜,甚至些許片段像是寺廟所唱誦的經文或西方的葛利果聖歌。

節目進入下半段,隨著婚禮前的讚頌與婚禮的舉行,所有參演的族人陸續上台,男方家帶去議婚的禮物及聘禮,包括檳榔、小米糕、美酒、鐵鍋、陶壺、甕、鐵耙、多彩琉璃珠等一一上場。由於婚禮的舉行是全村大事,特別是頭目家的聯姻。部落中的婦女,包括女頭目孫江萬花本人,每個人都穿著自己獨一無二的華麗服飾,圍成一個大圈唱歌舞蹈排灣族婚禮中不可或缺的鞦韆也在此時搬上舞台,整場音樂劇也在全場觀眾歡呼聲中結束。

美妙的古謠、華麗的傳統服飾,加上忠於原味的山地婚禮儀式,能夠透過適當的聲光輔助,全本搬進國家音樂廳,實在令人感動。她們不只是「太陽的女兒」也是台灣的女兒,透過類似的理念,應該讓更多人能夠了解、關心與分享台灣的多種族、多元文化,也讓她們能夠保有自己的獨特性,繼續發揚、傳承下去。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