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景/境_莊宗勳、鄭秀如雙個展」
Author: [2017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7年07月22日 00時00分
在當代藝術中常有借物抒情的手法,而借物喻景則是比較少見,畢竟"現成物"有其語法及邏輯,而透過繪畫再現對象物去比喻其他事物時,繪畫本身的意涵就需要被討論,兩位藝術家以繪畫再現對象物,不只是呈現美,莊宗勳以中國水墨的形式去探討文化上的對比,而鄭秀如則是以繪畫本身的空間感去比喻實體空間的空缺與實存,甚至更核心的是試圖以觀眾身體的空間去度量時間。
6月24日到7月30日,台南絕對空間舉辦「借物景/境_莊宗勳、鄭秀如雙個展」,現場展出以平面繪畫為主,莊宗勳的作品有三個系列,以卷軸形式呈現的《清明上河圖園區.今日公休》與《複現場景 -Rehearsal》都是以<清明上河圖>為文本,《造景工程 - 苔嶽十五景》系列則是以盆景為主體,延續過去以圖示型小人為敘事主體;鄭秀如的作品則是看似簡約,《場景/風景》系列以台灣常見老屋的角落為主,畫面上只有拼花馬賽克有色彩,其他物件都是以線條表現,《有無之間 》一樣是日常場景,在畫布背面呈現中部份物品塗白,《物之象》則是一樣以白色呈現同一物品的九個方向剪影。
莊宗勳的圖示小人的確帶有某種現代性的說明象徵,而借用中國繪畫卷軸的形式,凸顯的是文人雅士與"園區"的對比,讓人聯想到台灣從過去的加工出口區到現在的科學園區被再現成經濟的驅動機,然而當中的人是被缺席的;《複現場景 -Rehearsal》亦是如此,以盆景為主體再現生活場景,納須彌於芥子但卻也是被人賞玩的理想生活,以小喻大、借景物比喻出當代情境。
若果以傳統的透視來看鄭秀如的作品,可能在視覺邏輯上會遇到困難,例如《場景/風景》系列畫面中很絕對的馬賽克拼花,幾乎都是以純平面的形式存在,但是仔細花點時間觀看,卻可以發現驅動觀眾理解作品的起點可能正是觀眾的身體,在畫面中的空缺正是由觀眾身體的移動所構成的,而這也正是由空間去度量時間的基礎-身體;《有無之間 》的基底材是畫布背面,這本身就是個語彙上的提醒,提醒觀眾可以從畫面的背面來思考空間與存在物的關係,繪畫行為的本身成為協助思考的過程,而《物之象》更是明顯的提點出觀眾身體的移動才能理解不同剪影角度,作品本身讓觀眾追溯藝術家的思考,成為閱讀作品的樂趣,而非只是美感欣賞與象徵解析,只是需要觀眾投入時間去透過作品與藝術家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