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不停流」廖祈羽個展
Author: [2017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7年08月18日 02時41分
說故事幾乎可以說是人類的本能,發展至今也因著媒材的不同有著不同的領域,只是隨著科技發展與技術的解放,越來越多藝術家試著挑戰不同的說故事方式,似乎也在挑戰過去的藝術分類方式,廖祈羽的作品直接面對敘事與媒體本身相互連結的邏輯,試圖面對"記憶"與"影像"的討論。
7月15日至8月12日,非常廟舉辦「河不停流」廖祈羽個展,展出作品雖然只有六件,但是其中兩件雙頻道錄像《忘憂公園》與《河》都相當吸引人,《晚霞》與《河不停流》則是以傳統繪畫與機械或影像對話,加上《Flowers》以繪畫與微噴印刷對話,可以看到藝術家試圖談論形式間的互文,而《孔雀閣》以門簾的形態出現,一方面可能讓人不經意的錯過,但是另一方面卻又利用門簾功能來點題。
一個不停"出戲"的活動影像究竟是想談些甚麼?一般戲劇中演員或是導演等表現精采,常讓人有"入戲"到無法自拔的感想,然而廖祈羽的作品從一開始的布景就不停地帶領著觀眾"出戲",最後甚至讓觀眾看到撤景後的景象,這種後設的拍攝形式常常是創作者帶領觀眾進入討論敘事形式問題的方式,甚而導致失去推進敘事的企圖,這也是這類作品很難被電影領域接納的原因之一,然而廖祈羽卻企圖將敘事本身與形式做結合,可以說面對相當困難的挑戰。
在畫面中,我們不停地可以看到那些令人"出戲"的元素,例如手繪的背景圖或是出鏡等,尤其是雙頻道的呈現不只是對比空間,事實上是同個空間的不同時間重複敘事,相對於過去電影裡切割螢幕常見的同時間不同空間的敘事對比,在敘事上更往前一步,而這一步其實是往後的後設,更明白的告訴觀眾這是"正在說故事",而非傳統電影的線性敘事,同一個空間呈現在不同螢幕上,以巧妙的演員互動表示出記憶本身的脆弱。
但是廖祈羽作品精彩的地方不止於此,過去當代藝術領域也有不少藝術家試圖以多頻道呈現不同的敘事形式,但是在"故事"本身卻乏善可陳,這其實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原有的故事如果太過複雜,在形式的討論上可能就會讓觀眾分心,甚至無法理解藝術家的企圖,但是廖祈羽的作品卻沒有放棄故事本身,以形式的討論去推頓故事本身的歧義,對應的正是記憶與敘事的特質,例如《河》當中野餐場景中出現的第三者,就是相當精彩的一幕,而隨後夫妻腳色在梳畫間鏡子前的對話也有足夠的象徵。
事實上從整個展覽來看,藝術家也透過其他裝置作品來做出對映,例如與展覽同名的《河不停流》,透過河流的錄像在河景繪畫上流動,若是單件來看彷彿是同語反覆的炫技之作,但是放在整個展覽來看,不管是本事或是形式的疊合,可以說是直指作者企圖的點題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