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效應」何孟娟個展
Author: [2017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7年08月25日 18時41分
坐在電動車上看展應該是多數觀眾沒有體驗過的事情,何孟娟在本次展覽中邀請觀眾坐在電動代步車上觀看關於魏斯貝絲藝術公寓中的藝術家居所紀錄照,以身體的速度感來感受年長的滋味,同時也了解國外對藝術支持的各種可能性嘗試與經驗。
7月29日至9月3日,双方藝廊展出何孟娟個展「黑天鵝效應」,展覽包括『魏斯貝絲』與『我的牡丹亭』兩個系列,『魏斯貝絲』系列取景紐約的魏斯貝絲藝術公寓(Westbeth Artist housing),『我的牡丹亭』系列作品則對比呈現出中國傳統的崑曲及韓國流行音樂K-POP,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卻運用相似的身體語彙;魏斯貝絲藝術公寓位於紐約曼哈頓,從1970年開始以便宜的租金租給藝術家,進駐的藝術家可以住到過世,目前住有近40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約2/3年齡在60-100歲之間,猶如老人院。
走進展場,『魏斯貝絲』系列宛如人類學民族誌的觀察報告風格就撲面而來,包括各種相關資料,例如何孟娟個人調查研究出來的住戶史等資料,沿著這些資料也展出了何孟娟收集的這些藝術家住戶的作品集如黛安阿巴斯等,同時也將自己於該公寓駐村時的房間再現於展場中,與一般駐村藝術家離開後即與當地幾乎無所關聯不同的是,何孟娟連續四年持續前往該地進行與住戶訪談,其中兩部紀錄影像也同時展出。
相較於過去何孟娟以擺拍為主的攝影敘事,這次類似人類學的田野作法在方法上似乎大異於以往,但是當我們仔細看那些超大幅的照片時,我們會發現這些呈現藝術家居民與住所合照的照片似乎過於"清楚",仔細觀察後可以理解,這應該是藝術家藉由不同的攝影焦段後製出來的紀錄照,這並非作假,而是藉由後製將圖像中的大部分細節盡量呈現在觀眾眼前,讓觀眾看到藝術家居所裡的每個細節,這種作法一方面是突破攝影技術本身的硬體限制,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拍攝空間狹隘所致。
如果我們姑且相信何孟娟在此並沒有藉著後製而作假,我們其實可以說這樣的作法其實是更進一步的試圖"紀實",但是同時也告訴我們,所謂的攝影紀實從來就是種主觀敘事,從來就是掌握在拍攝者手上,這可能是何孟娟從過去藉著擺拍來敘事的轉變方向之一,用大量的細節提供超量的刺點以供觀眾選擇,這樣的作法回應的是每個藝術家都需要有自己的房間來累積創作,而這些創作並不只是只對市場有意義,而是對每個觀眾都有自己的品味的空間。
另一方面,魏斯貝絲藝術公寓的案例也的確是相當值得我們觀察與探討的,目前台灣的藝術相關補助多以年度為主,這種提供一輩子創作空間的作法的確是提供另一種價值觀,藝術群聚空間的確在提供不同領域的創作者互相撞擊上有相當的意義,但是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目前我們的補助判準是否過於單一的以生產作品為主?聚落是否是另一種對都市有所助益的方式?而既然是聚落,公部門所能提供的就不該是由上而下的施捨。
在此提供一個可能性好了,台中市中區在過去是屬於市中心,然而在十餘年內由於都市計畫不良而急速沒落,目前中區有數棟廢棄的百貨公司大樓,附近也有許多的市定古蹟,並且有許多的年輕人開始以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方式進行藝文活動,加上唯一的國家美術館就在中區附近,或許這正是個實驗藝術聚落的好機會,只是在這之前我們可能也必須思考,關於藝術與社會,我們的判準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