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人個展「敘事三則」
Author: [2017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7年09月01日 00時03分
看似阿宅想像力的精巧實踐,實則是職業說書人的奇技淫巧自我鍛鍊與探索,張立人個展以「敘事三則」為名,即為觀眾打開導覽的第一步,以敘事作為理解進路的起點,從此起點開始,藝術家涉及媒體的討論,在本事的虛假中看敘事的技巧,藉此討論觀看是如何被構成。
8月19日至9月16日,伊通公園舉辦張立人個展「敘事三則」,共展出六件作品,展場二樓是單頻投影的錄像《戰鬥之城EP2-5》,三樓則是《戰鬥之城EP1》、《喧嘩殿》與《明日之里》,這三件都是結合錄像與模型,後兩者都是3D播放,此外還有《學甲區大灣里》,呈現的是拍攝工作室的實景,有趣的是《特別節目》就是放在櫃台上的一台小電視,觀眾可以拿起遙控器轉台,電視播放的幾個頻道其內容都是以「戰鬥之城」系列為文本的作品。
對張立人作品的第一印象常常是對模型場景的驚嘆,但是另一方面卻又可以很明確的理解藝術家並不只是試圖"再現"真實場景後誘人入戲,因為如「戰鬥之城」系列,裡面的人偶都是以紙漿手工捏成,其粗曠的程度恰好與場景的精細再現成為強烈對比,而另一個讓人"出戲"的部分則是那些聽似某種語言但卻又非任何語言的模糊對白,雖然有字幕推動敘事,然而作為說故事本身起點的"語言"在此卻被故意模糊。
既然並非刻意引人入戲,那麼有其他線索嗎?從「戰鬥之城」系列來看,藝術家選擇不只是以影像放映的方式展出,結合模型與影像的方式並不只是炫技,同時就是將"事發現場"搬到展場,但是觀眾也的確知道這並非紀錄,我們可以理解這些模型可能是象徵,包括同時展出的《喧嘩殿》與《明日之里》,以戲院與廟宇的形式來播放影片,與所播放的內容呈現出更完整的敘事,例如《明日之里》中展現的創作者自述心情配合3D戲院的外型,揭示作者的夫子自道。
另一方面,櫃檯上的《特別節目》更可以看到藝術家的企圖,以電視選台的方式招喚觀眾的日常經驗,也看到在日常中,我們的社會是如何建構一個事件的敘事,光是以電視這個媒材來看,就可以看到政論與新聞等等不同面向的建構方式,當然,在這當中又有著藝術家對世界的解讀與嘲諷。
事實上觀眾可以從藝術家簡單的創作自述看出端倪,「如同報紙副刊,幾則娛樂讀者的故事與短句;不成書不成專欄,不甚重要,姑且以敘事三則稱呼。」藝術家將自己的作品比喻為報紙副刊,也就是非新聞報導的文學創作,同時也非時事專欄,對照作品中看到的新聞敘事手法、內心獨白與旁觀者清的質疑,或者這三則敘事指的是三種試著說故事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