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從造景到逆景:三位攝影藝術家的獨特「造意」
分享 | 瀏覽數: 2287

從造景到逆景:三位攝影藝術家的獨特「造意」

Author: [2017特約評論人]邱誌勇, 2017年09月02日 21時08分

評論的展演: 逆景 攝影展

數位時代的攝影究竟能夠有怎樣的突破?秉持著「攝影無所不能」的理念,出生於五年級的三位攝影藝術家鄧博仁、邱國峻與馬立群組成「798影像創作社」,試圖在傳統攝影面臨當代數位轉型的社會情境中,找出一條創作的生存之道。以「逆景」為命題,三位攝影藝術的聯展共同尋找著世代的成長背景、當下面臨的生命狀態,以及自身處境的無力感。

如果說攝影的本質仍離不開羅蘭・巴特、班雅明,或是蘇珊・桑塔的論述,那麼攝影發展到當代,還能如何進行創作?「知面」、「刺點」與「此曾在」的觀點在數位科技世代又如何可能?傳統架構在影像物質性存在之上的理論,已經被當代建構在數位運算邏輯的新媒體影像基礎所取代,其非物質性存在的特質截然地與傳統攝影的紀實性之類產生莫大的衝突,促使影像產生質變,同時引發對於影像在本體論上的重新思辨,以及對於成像的真實性和虛擬性之間的各種探討。在「逆景」一展中,鄧博仁以《2020》、邱國峻以《神遊之境》、馬立群以《山水形三部曲》打破了攝影決定性瞬間的論述,從「創造場景意境」(造意)述說著一個五年級生面對當代社會環境的反叛,而這種反叛卻是一種謙遜的、懷舊式的,以及帶有幽默的視覺意境。

鄧博仁的《2020》看似寫實,卻是充滿劇場性的編導式攝影風格,藉此突顯世代之間的衝突。一個屬於創作者自我年代的記憶與當下二十歲年輕世代之間的「時代對話」。因為教學的緣故,鄧博仁藉此觀察當下大學生的行為與創意,也從中發現世代的迥異,此系列作品正是透過影像在進行世代對話,透過攝影機械的眼睛,敏銳地觀察出當下世代的思想、行為與表現形式。其視覺語藝不僅持續地進行著擴充,同時也不斷地超越傳統影像僅對於敘事性的關注,影響著並處理著攝影的新社會功能。


圖版提供|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

邱國峻的《神遊之境》系列作品在形式上表現出傳統刺繡工藝與現代攝影藝術的結合。因長期觀察在地常民生活,以及台灣文化工藝,其攝影作品在美學形式上突破攝影的平面性,以「繡」讓二度空間的影像有了三度空間的質感。其作品的時間性並非概念化的操作定義,而是一組獨特的「空間─時間」的關係,這個觀點將時間自影像的靜止狀態中解放,活化的「空間」則使時間在笛卡爾網格的扁平化甚至是不存在的狀態中得以釋放。更甚之,其創作過程的多層次時空關係更以非線性時間的邏輯,使之無當下和過往的違和問題,也使傳統工藝文化變得更加具體。


圖版提供|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

馬立群的《山水形三部曲》則是以電腦數位運算技術進行成像,將傳統類比技術拍攝到的抽象影像,透過造型轉譯的處理,創作出所欲的「擬山水」畫面,該高度自由的創作性,令影像得以跳脫所在真實世界的侷限。對於創作者來說,要在圖像中放置與時間性無關的物件可能會產生不協調的製圖;然而,對於馬立群的靜態影像與動態錄像來說,卻迸發出一種有趣味的獨特形式,其創作中物件導向的圖像拼貼便是孕育「擬像世界」的存有。


圖版提供|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

綜觀三位創作者的作品,無論是黑白、彩色、錄像,或是透過電腦運算的數位圖像,在試圖反轉時間性的前提之上,三位藝術家恰似建構出一套無物質、無肌理的虛真世界觀,並以此對奠基於物質性基礎的傳統影像理論進行謙遜的反叛。三位藝術家的作品雖在美學風格上各自獨立,卻共同地涉及對影像物理性特徵進行命名的工作(例如:空間、形狀、形式等),並發展出影像對觀眾所產生的另類意義,改變對影像既有的剖析視角。因此,「逆景」展現的是「時代的逆反」、「時間的逆反」,以及「活在當代的逆反」。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