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違和之地:生者 生魂」
分享 | 瀏覽數: 1030

「違和之地:生者 生魂」

Author: [2017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7年09月09日 22時12分

評論的展演: 違和之地:生者 生魂 | 台.阿.韓當代藝術交流展

  每個時代可能都有自己閱讀歷史的方式,透過當下的處境來思考過去是個很好的開始,透過展覽來看,當這些作品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可能讓人有新的眼光看台灣,也有可能看到過去理解歷史的限制,而這些都是更好的理解我們自己的方式。

  819日至91日,水谷藝術展出「違和之地:生者 生魂 | ..韓當代藝術交流展」,「違和之地」系列展曾經在韓國展出,本次在台灣展出台灣版,由楊雅翔擔任策展人,邀請台灣、韓國與阿根廷藝術家共十餘人,展出作品包括繪畫、錄像與空間裝置等,從展覽空間可以看到策展人的基本敘事企圖,地下室的展場是談及1895年台灣抗日義軍與日本時期慰安婦的作品,一樓則是較為意識流的談及關於歷史的概念,二樓作品包括展現美軍駐台時期對酒吧女性虐殺新聞,我們可以發現空間敘事架構是越往上層樓越接近當代時序,也越細膩的呈現女性在不同時期的處境。

  透過藝術重新閱讀歷史可能是種類似招魂的行為,每次重新閱讀我們的歷史都是歷經重新認識自己的經驗,當策展人試圖招喚過去被遺忘甚或是從未被意識到的歷史碎片時,展覽即變成招魂所得的敘事,而這些敘事與國家權力所建構的大敘事相比,可能零碎的還處於需要被認知的過程,需要策展人以當代的觀點來給予觀眾認知的起點,而這也是這類型展覽所面臨的挑戰之一。

  在這次展覽中,策展人相當有企圖心的將兩個敘事交纏在一起,或許對策展人來說,歷史與歷史如何被觀看這兩者是無法被剝離的,透過如生魂般的離體,觀看自我才能理解違和的距離,只是對觀眾而言,不管這些事件是否已經被認知,要如何在這個展覽敘事中被黏結?例如地下室中的兩組作品,現場關於1895年台灣抗日義軍的相關資料可以很好的幫助觀眾進入作品,但是相對的,日本時期慰安婦相關作品則缺乏說明,我們可能可以猜測是慰安婦,但是作品裡的那些表現形式,讓觀眾陷入猜測,這可能是藝術治療也可能是創作者的擺拍,而對創作的界線與策展人的意圖就很難清楚分辨,以策展人的架構與企圖來說,這是相當可惜的。

  當然,這類的背景資料是否要在展場展出對策展人來說實屬兩難,為顧及說明性,在展出的視覺效果可能就會過於繁雜,作品可能會被干擾,不過或許可以考慮以線上資料做為支持,對觀眾來說是較為親和的。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