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當代一年展2017
Author: [2017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7年09月27日 04時32分
從「藝術家博覽會」轉型到「台灣當代一年展」已然三年,這三年來我們可以看到主辦單位的企圖心,可能是台灣少數以開放自主報名為主的方式舉辦大型展覽,尤其是以"當代"為名,不管這個"當代"指稱的是時間或是美學,這種方式可能都是另一種少見的觀察台灣當代藝術現象的機會。
9月16日至24日,由台灣視覺藝術協會主辦的「台灣當代一年展」在台北花博公園爭豔館展出,今年展區除了原有的"主題策展區"、"藝術平權展區"、"台灣替代/另類空間"、"國際非營利機構"與"影展區"與、外,同時也新增"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與"創作計畫展區",展出作品數量更勝去年。
相較於去年,今年的主題策展區與影展區的規模更豐富,在類型上也相當有趣,不管是李依樺所策劃的<藝術服務>或是邱俊達所策劃的<約會的心態>,兩者不管在試圖討論的議題、展現的形式與邀請的藝術家都相當不同,例如前者邀請『千鳥藝術』作為展出單位就是個很有趣的方向,某個程度上也回應了博覽會帶動產業相關討論的傳統;再加上影展區的兩位策展人在美術與戲劇不同背景下所呈現的作品,又與一般影展有著極大的不同,今年在策展人更多的參與下,台灣當代一年展已經慢慢的找出自己的方向,形塑出與其他藝博會不同的特色。
與一般藝博會商業走來相比,「台灣當代一年展」相對地著重在藝術家自主呈現,在精緻程度上當然無法與主題策展的大展相比,但是如果就呈現台灣當代藝術的狀態來看,顯然還是有某些可能性可以嘗試,例如去年與「混種現場藝術季」合辦,雖然現場稍嫌混亂,但是在作品的多元性上的確稍勝一籌,尤其是各種次文化或族群的連結,而這也顯現"藝術平權"是個理想目標,但是在執行過程有著不同的連結時,呈現的方向就會有所不同,跟去年相比,今年原住民藝術家出現的比例就明顯降低,這是相當可惜的。
事實上去年現場的混亂也不見得是過度連結造成,今年在場地動線規劃上顯然進步許多,今年的作品量可能不輸去年,但是在空間規畫上更為順暢,而且相關的活動雖然規劃上也相當精采,但是在資訊披露搜尋的親近度上可能還需要有更多的投入,這些連結點的投入可以視為是長期的投資,擴散藝術平權的可能性,當然這些都是對主辦單位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