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蹟不再—重構光影中的斷壁殘篇
Author: 許家峰, 2017年10月31日 23時29分
評論的展演: 《失效的神話》-陳飛豪個展
時間2017.09.23~2017.10.28
地點:朝代畫廊
我想是神話二字讓我對這個展有些糾結吧,這些創作素材都俱有一定的歷史考証,不過百餘年的歷史軌跡,能如何神話化呢。假設我把它或這段歷史比喻成神話,那這失效是更貼近真實還是更加模糊不清呢?假設我把這個展當作神話,那麼失效的會不會是住在這塊土地的我們?觀者是否可以從作品中,藉由創作者的時光魔法,重新再接續或開擴所謂的神話意象。
印象中在我有視力前,台北圓山大飯店的建築景色,隨著捷運淡水線的往返而重疊在腦海裡;也曾在西門紅樓參與幾個演出製作,為了怕破壞建築結構,不得不改變部份表演型態;有過數次到台北植物園旁的藝術教育館與南海學園,商議合作與觀賞展演,雖說後來隨著視力惡化導至無法再見影像,但只要有人跟我提到這些地方,腦海中的線條便慢慢浮現,開始連接成畫面,並試著從對方的敍述裡加強或找回可能的缺角,那麼真實和眼睛看到的差異在哪、憑著記憶的想像又與現實差在哪?歷史的連結、年代的連結、情感的連結等,我們所見的是正在改變的、消逝的、被遺忘的。這些複雜帶點情緒的記憶是否轉化另一種神話的書寫意象呢。
如果你問我,現階段的視覺可以感受到怎樣程度甚至怎麼去建構作品畫面,也許可以在這個展找到一些端睨。
《台灣神宮重構計畫》(平面影像加壓克力輸出)
進展場大門後靠右牆的作品位置,當陪同者在敍述這件作品時,我在想是否與創作者站在同個視野裡,因為我們都没有真正的看過台灣神宫的初貌,僅能藉著現狀與史照的重疊加上自身的想像,所以我對印在壓克力上的輸出線條是有感覺的,隨著陪同者口述的過程,原本模糊不清的視窗,像似展開一系列的組合拼裝至一座神宫畫面。神宫的再現是模擬,不會再出現的,但這重構的過程,何嚐不是一種追溯接續的延伸。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在最裡面狹長的展區裡。
《建功神社重構計畫》(錄像裝置、畫框加壓克力輸出)
對我來說,它就像似一個方型的眼睛,流動的是瞹昧不明的光影、是過度解析\失焦的模糊,然而神社的意象並没有消失,在潾潾波光裡靜佇著。如同我所看見的世界,點點瀅光、如雲霧圍繞流動著,但曾經存在過的景物並未在我眼前消失啊,我覺得是一種奇妙的感應。
《心中雪解車》(錄像裝置)
這位於中間展區的作品,吸引我的是三味線 的演奏吟唱與眾僧誦經聲,從兩個聲音的結合,很明確的讓人直接聯想到悲劇結局,但會不會隨著重覆的誦經聲,讓這段淒美的殉情故事得以繼續輪迴轉生,也許真只能寄託在這件作品了。
隨著時間的流轉,歷史的痕跡新舊交覆著,過程中被拆除的、被改造的、被塗抹的、所遺留下的也將慢慢地再聚合。而曾經是神的寄所,也隨著神的離去留下了許多神秘的色彩,也許我們見不著神的力量,但住在這城市來去的身影,也透過自身的生活體驗,螎入這塊持續變動的歷史輪迴裡,至於是否得以再次轉化成另一條遇境,也許還要等下一個百年才能被見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