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時光之舟-陳哲偉個展」 
分享 | 瀏覽數: 1330

「時光之舟-陳哲偉個展」 

Author: [2017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7年11月24日 02時03分

評論的展演: 時光之舟-陳哲偉個展

  當台灣社會越來越強調以懲戒來處罰犯錯者,而非以協助改過的方式來面對時,某個程度上或許是整個社會缺乏病識感,不管是面對威權或是面對精神疾病都是一樣缺乏病識感,當藝術家將創作帶到精神病友前,將這些病友的作品帶到美術館展牆上,或許不能幫助更多人理解相關疾病,但是可能可以幫助更多人理解這些病友們的人性與處境,只是透過藝術創作與場域的呈現除了以記錄再現以外,是否有其他更進一步的可能呢?

  1028日到1210日,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時光之舟-陳哲偉個展」,本展作品部分邀請位於花蓮的臺北榮民總醫院玉里分院的學員們一同參與創作,該院收容其他醫療機構所放棄治療或不被家庭與社會接納者,數以千計的慢性精神病友寄身於此。展出作品共四系列,包括<成舟>邀請學員們自主參與繪畫工作坊來繪製記憶中的船 、<乘舟>拍攝、採訪玉里鎮上接納學員工作的店家,影像同時穿插職業復健的勞動過程,試圖拉出兩端的想像與現實境況、<沉舟>紀錄學員畫會過程並同時描述自身生命經驗與<船上的人>以精神病學檔案的病友肖像手工打磨、消去面孔,做出物質性破壞等工序,象徵性地生命的磨損

  走在展場裡,迎面而來的是學員們在<成舟>裡的作品大量的掛在牆面上,耳中聽到的是<沉舟>紀錄學員們畫畫時述說的生命經驗,同時也交錯著出現<乘舟>中店家們接觸學員們的反應,但是其實在角落裡的<船上的人>可能最吸引人,雖然可能最抽象,但是當我們有其他三件作品作為背景資料時,觀眾似乎可以理解,人都是靠臉孔被辨認,在上述的三件作品裡,學員的臉都無法出現,當然可以理解這是為了保護他們的緣故,但是這同時也顯現如<船上的人>一般,臉這個最具個人象徵的表象一點一滴地在黑暗中消逝。

  這也是近年來常見的創作方式,以藝術介入議題為主,相對於只是"再現"的相關創作或是藝術家以計畫的方式將素人帶入藝術場域來說,本展融合這兩個做法,藝術成為學員們展現自己的方式,同時作者也呈現相關人的看法,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作者也在<乘舟>的表現過程中隱晦的展示了自己的看法,<乘舟>中以雙螢幕呈現,一邊是訪談而另一邊卻是學員們工作的工廠中機械運作的過程,彷彿是指涉所謂的一般正常人宛如工廠製作的產品,而學員們透過老闆們的接納以工作逐漸被社會接納的過程,是種正常化也是種物化的過程。

  當然上述的指涉是觀眾如我的聯想,但也是來自藝術家創作形式上的引導,這個引導是藝術家個人的價值判斷,姑且不論好壞,在這個展覽中其他作品以類似人類學蹲田野的方式進入創作狀態時,這個藝術家個人判準似乎被田野或紀錄片形式暗示了某種普遍性;當然在藝術場域強調藝術家個人判斷是當然的且不需解釋的,但是在人類學田野中,則是必須反身自省的,這是在不同場域中的倫理判準在跨領域時則是常引起討論的問題。

  或許拉回<船上的人>可能是個未來的方向,例如,如果那些消磨臉的過程是透過觀眾親手讓學員的臉逐漸模糊甚至越來越像,甚或是以軟體讓觀眾的臉消失,可能對觀眾來說是更能理解學員們在回歸社會中所遭遇的情境,這也讓藝術的指涉功能更進一步,而非只是再現或是提供合法化。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