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再見酷卡與黃翊
分享 | 瀏覽數: 1584

再見酷卡與黃翊

Author: 許家峰, 2017年12月13日 18時14分

評論的展演: 《黃翊與庫卡—2017特別版》

時間:2017.12.09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團隊:黃翊工作室

終於,我可以因為口述影像的介入補足了2012年那一夜視覺所無法成像的遺缺,也接續者今晚的演出脈絡,完整了我心中的《黃翊與庫卡—2017特別版》,這裏所說的完整,並非像一般觀眾用雙眼觀看的方式,我是用耳朵聆聽這一場舞蹈演出,藉由口述、音樂以及我腦海的想像建構了我所感受到的舞蹈畫面,很不一樣但又有許多相似之處,好比過去我和多數的名演觀眾們那樣,坐在台下觀看著同一齣舞蹈作品,但每一位觀眾所觀看的面向、所想的、所感覺得卻又完全不同,現在我只不過是換個身體的部位來觀賞演出,我的激動與感動除了無法用貼切的詞彙表達外, 那種被撩撥的情緒感受絕對不會亞於在場的每一位觀眾;但回過頭來,這一篇比較想要分享我如何看待口述影像在「從現」劇場表演的過程中,那種臨場感以及親密感是否像正在尋找定位的GPS,又好比當年的「小叮噹」正名為「哆啦A夢」時,還是有許多的讀者需要一些時間去調整多年的習慣,去接受這樣子的新改變, 聲音與空間的距離決定了… 過去我觀賞表演節目時的場地選擇,若是戲劇作品我大多以座位數200席內的實驗劇場或小劇場(黑盒子空間)為主要考量,我喜歡演員可以不依賴著麥克風或誇張的動作表情,被當下那實在的情感給感動著;若是舞蹈作品我就會以座位席數較多的中大型劇場做為參考,我喜歡全面性的觀賞舞者在舞台上所呈現的畫面,當然這是我觀賞經驗的比例並非絕對。

2012年在沒有口述影像的協助我在觀賞《黃翊與庫卡》過程中,雖然視覺早已喪失,但我依然可以聽見庫卡在旋轉、擺動時機器本體運轉的聲響,甚至有幾次我可以感覺到微弱的光點在我眼前快速掃過,以及數次無者在表演的過程中那細微的移動氣息。那我要怎麼來形容2017年的特別版呢?那種感覺就像是坐定座位後,打開音樂翻開期待已久的漫畫書,不斷的去咀嚼吸收著他帶來的期待與滿足感, 合上漫畫書後又會有一種小小的失落感,像似人物、場景明明在面前卻隔著一層布紗,我想也許尚缺一條更加具體的線路去拉近彼此關係的連結, 也許經由口述的輔助下可以建構出腦中的畫面或想像,但缺乏視覺的刺激下,那種現場趕、臨場感又將從何處去彌補貨發展,是很值得去探討的。口述影像是另一種文字語言的詮釋法,他適時的\有目的地解構畫面動作並賦予了合宜的文字敘述,如果在口述的過程中提高「主觀」視覺的敘述篇幅會不會增添聽覺的立體感呢?例如這次演出的口述內容幾乎都採取第三人稱的敘事手法,假設舞者在幫酷卡安裝攝影鏡頭後,酷卡透過鏡頭開始看見了這個世界的變化過程,這段若改用「主觀」的口吻描述,是否可以把觀眾帶進酷卡的視覺感官中呢?適當的主觀描述可以強化口述影像的層次感。 過去進入實驗劇場或小劇場觀賞演出,是因為喜歡被那種親密或私密的氛圍給吸引著,同時那幾乎零距離的觀看視角,可以仔仔細細的感受著表演者身體與情緒的細微變化,失去視力後我對劇場空間以及舞台與觀眾間的聲音、距離更加敏感些,我發現過去習慣的聲音語音樂被放大外,舞台上表演者腳步的速度、身體移動的氣息、物件間碰撞的聲響甚至明燈暗燈時的波動音頻等,這都改變且豐富了我過去沒有或不曾留心的觀賞體驗。

然而這次在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的場地,觀眾與舞台距離有些遠,空間大了聲音就被吃掉許多,可以聽到的聲響瞬間減少許多,這也是一開始猶豫的地方,也許口述影像可以補足畫面解釋,但對我或視障觀眾在進劇場後,若少了這份可能由舞台上所發出的聲響、氣味、氣息等所組合而成的臨場氛圍,會不會變成另一種口述電影呢,這也是值得去討論的地方,不過個人認為團隊能做到怎樣的程度,還是得視發展與運作為主要考量才對。

另一個我個人較好奇的地方是關於手譯這部份,好奇手譯的內容是口述的內容嗎,但這我並没去求証,個人覺得手譯這塊的難度不輸口述,因為手語與表演都是動作,這又是需要小心設計安排的。所以的確藉由工具的輔助\選擇可以讓我們在觀賞表演時有著更多元的選擇,但「工具」還是有它的極限在,如同我們用雙眼觀看舞蹈時,也未必可以全然的吸收和解讀,這還得回到觀者本身的生命經驗與觀賞經驗等相互交織成屬於自己的作品連結才行,而作品經由各種方式被觀眾各自選擇,要怎麼說、說多少、留白多少,這還需要藝術家創作者須衡量評估的。

再見美麗

來聊聊我經由口述影像的輔助下對《黃翊與庫卡—2017特別版》中舞蹈表現的想法吧,我自已把它分段並訂小標題來解說:

「相遇與離別」:第一段主要是酷卡與黃翊的相遇,也就是我2012年觀賞的內容,從彼此的發現、試探、互動、模仿等開啟一連串的交流,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是當口述老師在講解酷卡與黃翊的手腳不斷的相互交疊時,我直覺像似綁髮辨子般的畫面,好像要把彼此捲進自己的身體裡那樣;第二段我很喜歡當黃翊離開時,口述老師敍述酷卡當下緊張、難過的情緒,特別的是若是從眼睛觀看的話,這份情感的連結可能不會那麼快速或明確,可能需要一些時間轉譯。我很喜歡酷卡再次開啟計時器的意象,那是孤獨卻勇於面對,然後繼續學習前進,很有「人」的味道。

「LOVE」:我個人很喜歡胡鑑與酷卡的手語舞,先由胡鑑個人詮釋經典歌曲《when I fall in love》手語,不過僅是聽見口譯中文的部分,第二輪當酷卡出來後,他倆齊心合作,分別以各自的左右手詮釋,這時口述老師會敍述幾個關鍵詞彙重點說明,如「愛」、「心裡」、「親吻」…等比劃手的動作形狀,其中手語需要雙方的左右手合作才能完成,不知道為什麼,我特別對這段好有感覺喔,有戀愛的Fu

「新契機」:從青年視障生林修楷的上台觸摸並現場描述酷卡,再到口述的聲音也響徹整個表演廳時,也許那是創作者與團隊正在打破與改變的一個新契機吧,對我而言則是一種對未來觀賞方式的新期待。

「續」:倒數第二段,當耳機傳來《聖經》第一章節創世紀篇中的一小段文字後便靜止下來了,這時可以聽見舞台上的酷卡運轉的聲響,忽快忽慢,忽大忽小像似在忙碌些什麼;而最後一場則是由酷卡主動地操控兩名舞者(機器人),這讓我想起2011年觀看《機械提琴-交響樂計畫之一》-正在進行中,同樣是一男一女的舞者用柔軟的身體撥弄著那條射出的光線,當時舞台前緣則排列著幾尊小型機器人;而這次舞台上的兩名舞者機械式的反應動作突顯酷卡開始有了更進階的情感與思考想去創造出什麼似的…,我感覺黃翊與酷卡的身份交換了,或者他們早相互取代了彼此,有一點傷感又有些開心。

這讓我想起日本漫畫大師鳥山明的經典作品中的《怪博士與機器娃娃》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漫畫之一,我喜歡搞笑無厘頭的丁大丙博士和心地純真的丁小雨機器人,「一起來玩吧」是她經典口頭禪之一,還有各類稀奇古怪的生物與人類一同生活以及象徵萬物共融的企鵝村。

後記

耳機不太好戴就是了,不過我喜歡曾允凡老師在口述畫面時詮釋的語氣,有些冷漠又挾帶著淺淺的微笑,也謝謝團隊認真地對待這次口述文字內容,從文字的用心酌墨以及實際與視障單位的研究,就可以清楚明瞭團隊對於相關細節的重視;黑色點字版節目單摸起來很有質感,不過太大張了實在不忍折它,但若能附上QR Code條碼可以直接用手機掃描閱讀,也許對不熟點字的部分中途視障者會更加方便些吧。 我對「文化平權」、「障礙體驗」等議題不是那麼熟悉,不過失去視力後對於「觀賞」方式有了更多的期待,這是殘酷的事實,但就一名觀眾的立場表示,「觀賞」工具的選擇不該淪為特定族群的服務口號,它純粹就是一項選擇,任何觀眾都可以依自己的心情、狀態來觀賞自己想要的方式。所以如此多元的觀賞方式\設備,以及各類觀眾群的需求等,目前相關文化單位、場館在技術設備上尚無明確的投入,而這些也不該讓團隊概括承單。

最後,2012年因《黃翊與酷卡》,我暫別觀賞舞蹈選項,而2017年又因這份特別版讓我有動力與期待接下來可遇見的舞蹈作品謝謝黃翊工作室所有伙伴們的努力除了謝謝外還真不知該說什麼了,那就期待《長路》的到來吧。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