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林竹萱個展「我的另一邊」
分享 | 瀏覽數: 1666

林竹萱個展「我的另一邊」

Author: [2017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7年12月15日 02時26分

評論的展演: 林竹萱個展「我的另一邊」

  在生活中可能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細微的經驗,長途夜車中百無聊賴的對著起霧的車窗畫下痕跡,沒有要試圖再現甚麼圖案,也沒有要留下訊息給下一個乘客,或許只能說這是手賤,但也是本能地呈現,呈現我們試圖在隔離外界的媒介上留下些痕跡;這種衝動可能是繪畫的起點,也可能是對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隔離的回應,不管如何,藝術家掌握這個細微的衝動,並藉此回應自己的生活。

  121日至15日,荒原藝術舉辦林竹萱個展「我的另一邊」,展出形式主要是四件活動影像循環播放與四件裝框的壓克力影像,基本上影像主軸多是藝術家本人在某個半透光軟膜或是繪有類似雨滴狀筆觸的壓克力板後有各種動作,例如網膜後的手指在掙合著、或是藝術家的臉靠在壓克力板上輾轉著,而這些元素也在觀眾一走入展場的入口處,分別在裝框的小型壓克力板上呈現出來。

  透過媒介觀看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戴上有色眼鏡去看世界,當然會受到媒介物的影響,這同時可能是我們建構理解世界的方式,也是我們與世界之間的界限,《當我們透過什麼而成為什麼》的影像中,藝術家的頭靠在媒介物上輾轉反覆讓自己的臉部變形,這同時也讓觀眾無法辨識影像中的人臉到底是長甚麼樣子,在這種情況下是什麼情緒;相對於此,《我想就從這裡開始》裡媒介物上有如雨跡般的圖像後,藝術家塗抹著同色顏料,最後人影消失在顏料中,彷彿再度強調媒介後的溝通是無效的,終究還是被觀眾以主觀方式觀看,宛如本篇藝評。

  事實上或許這樣的詮釋不見得準確回應藝術家所試圖表達的內容,不過當藝術家建構的敘事結構足以容納異質同構的延伸,對話也才因此可能,那些在媒介物後掙扎的肉體與觀看者才能有所連結,即便喚起的可能是夜雨車中的百無聊賴或是對於溝通的挫折甚或是對繪畫本質的反思。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