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軒個展「克萊因‧赫茲─溫室擬態」
Author: [2017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8年01月18日 19時48分
評論的展演: 克萊因.赫茲 溫室擬態 - 于軒個展
當觀眾被那些精細描寫刻畫的畫面吸引走近作品時,某些作品開始了低沉的機械聲,這提醒你,那些機械的部分並不只是繪畫的"框"而已,整個展場所呈現的敘事即是擬態,模擬一個末世想像的氛圍,準確的再現、模擬出藝術家的想像。
1月6日到2月11日,双方藝廊展出于軒個展「克萊因‧赫茲─溫室擬態」,大型繪畫裝置以及多頻道錄像在內的15件作品,持續多年的「溫室」系列首次完整呈現,大部分的作品以翻模或是雕塑方式製造,於局部呈現繪畫,部分作品具有聲光互動裝置。
初步觀看的經驗可能會直觀的認為,那些金屬的部分都是由現成物改造而成,畢竟造型上我們可能可以辨認出來自車輛底盤之類,但是從現場資料來看,卻會發現這些金屬部件可能是藝術家製作或是翻模,至少表面肌理都是藝術家所處理製造出來的,在透過"再現"來欺騙眼睛的功能上,的確相當的成功;另一方面,局部的繪畫透過罩染法的呈現,那些透明的層次堆疊出的空間感,也展現出凝結的時間感。
的確,這樣的繪畫目的是很古典的,但是整體上藝術家所試圖展現的是屬於當代的敘事,或許已經在眾多的影視作品中呈現過,某種關於未來末世的想像,只是在這裡,藝術家透過視覺藝術打開的觀眾的想像力,透過這些以假亂真的作品,似乎隨著觀眾接近而有反應的機械,但是管道中出現的卻是已經死亡的骨骸,好像某個末世中掙扎著要保留著生命的科學家所遺留的實驗室,相對於那些需要把故事的起、承、轉、合,線性交代清楚的影視作品,視覺藝術以作品本身帶給觀眾體驗,引起觀眾自身相關的聯想。
但是這並不表示藝術家只是提供作品物件而已,從這系列作品看來,藝術家提出一定的線索,例如〈克萊因‧赫茲─NO. M02溫室〉及〈克萊因‧赫茲─NO. M07溫室〉即為模擬鱟魚,這種擁有具有醫療用途的藍色血液,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或許以鱟魚為溫室本體就是一種暗喻,以最古老的生命為溫室所試圖保留的生命,最終還是成為骸骨,機械模擬生命最終還是成為棺材。
事實上從展場來看,藝術家逐步從機械本身做為溫室/棺材,走向以生物造型為主,似乎也意味了某種人類文明進步的過程,而最終呈現的依然是末世,藝術家選擇花費許多時間來堆疊的,最終依然是通透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