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瀏覽數: 1128

Romina

Author: 簡銘萱, 2018年01月28日 11時16分

評論的展演: 《蘿密娜蘿密娜》Giuseppe Biguzzi 個展

回頭看西洋美術史,女性入畫總帶著象徵意涵,透過姿態神情展現美的各種樣貌 ; 帶著情慾反映醉生夢死的貴族生活 ; 階級差異及物質慾望的紅磨坊舞孃。顯然女性成為善於「表達」的符號,但有多少藝術家面對她時又願意讓她表達呢? 

義大利藝術家Giuseppe Biguzzi從蘿密娜(Romina)18歲時作為系列模特兒。以流暢的線條輪廓,包覆著古典寫實的蘿密娜,搭配單一灰冷的背景,乍看之下帶著謝勒(Schiele Egon)部分女畫像的味道,但相較於表現女體與官能感的謝勒,蘿密娜更直接表達到她內心的情感變化。透過姿體的頃斜、低頭與缺乏眼神的交流,雖然置身於她的內心,卻無法經由 面容建立起關係。猶如《24個比利》一書中,比利的內心像盞聚光燈,其他身份圍繞著僅存的光源坐或躺著。進入展覽空間中,我們一樣看見蘿密娜坐或躺,甚至自我複製如對話一般,彷彿無形的焦慮與拉扯而不知所措,而身上的布料卻相當多樣,不禁令人提問-當代女性為什麼而困擾?

文藝復興《維納斯的誕生》開啟了女性美的典範,而當代消費社會透過媒體樹立女性形象。無形間成為社會倫理,並且是趨向標準化、一致性,使女性隨時受到商品符號影響,行為舉止也經由社會審視與自我約束。作品中的布料成了女性存在的價值,並且是需要保鮮的,追求多樣化與觀眾的新奇,卻成為一種負擔必須為此檢討並規劃。如同《穿著Prada的惡魔》劇情中,必須追求服裝的亮麗,將每次登場視為盛大的曝光機會才能獲得社會認可。

這檔展覽,三層樓的空間帶領我們認識並發現蘿密娜的成長。從一樓相識蘿密娜 ; 到二樓,背景與皮膚的冷色調融合於白盒子中,我們正在蘿密娜的內心探索 ; 到三樓比較近期的作品發現不同於過去的情緒:等身鏡般見於自身變化、更直率且放低姿態的躺著、成熟且帶有韻味的表現。透過策展創造出與她的距離感,二樓的疏遠到三樓的親近,使我們更能體這位女性的成長,也期待未來系列作品。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