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對於「真實」的客製想像:《定製真實》中的哲學議題
分享 | 瀏覽數: 1622

對於「真實」的客製想像:《定製真實》中的哲學議題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邱誌勇, 2018年02月28日 10時10分

評論的展演: 定製真實:數位藝術之魅


PluginHUMAN 〈夢境2.2〉 圖版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從柏拉圖的「洞穴論」開始,人類文明便不斷地對「影像與真實」之間的關係進行辯論,直到今日的數位世代,「真實」更是一個難以被定義的名詞,也造成從哲學界、藝術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等不同領域對此一觀念的(再)創造與(再)詮釋。更重要的是,從19世紀開始,觀看技術(或機器)的精進,更讓人們面對以科技為媒材(或中介)的創作物時,遊走於渾沌不明的邊界;反之,許多當代媒體藝術家更是直指核心命題,以創作提出討論,挑戰觀者的經驗與感知。在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的《定製真實》,某種程度便是透過生物藝術、錄像類作品(影像與裝置)、虛擬實境創作、擴增實境作品,以及跨域展演的作品,對「何謂真實」進行了一次透過藝術創作進行哲思論辯的深度探究。

《定製真實》以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的「除魅」(disenchantment)觀點切入,談論「理性化過程之現代社會如何破除傳統社會中神秘力量」之命題並不新奇;然而,在被定位為虛擬現實元年的2016之後,卻獨具意義。表面上透過數位科技與理性思維所創造出的新藝術裝置應該是一波「除魅」的過程,但事實上,這個世界卻幾近「重新魅化」(re-enchantment)。尤其是數位科技藝術有著令人著魔般的魅力,媒體科技藝術家猶如當代巫師,召喚出超乎日常的光影聲響經驗,使人沉醉、入迷、陷入狂喜,魅惑著我們進入現實與虛幻的模糊之界。更甚之,這些具有形式上組織與階層式的創作物及其感覺的愉悅與程序,促使人們思考如何回應與產生面對(或沈浸)於藝術作品當下的感知經驗。其中,在虛擬實境的藝術創作上更以穿戴裝置迫使觀者進入多層次的虛擬實境空間,創造出讓感知與身體在真實與虛擬間得以相互對位的意象,引領參與者沈浸入虛擬實境的影像世界。

正如傅拉瑟(Vilém Flusser)在《攝影的哲學思考》一書中提及:傳統的圖像具有一種魔術特性,其並非凍結的事件,而是將事件變為情境的一種翻譯,並以場景取代事件。圖像是人與世界的中介物,它雖然將世界轉譯成人們可想像的東西,但更多時候,圖像反而取代了世界(形成一種「偶像崇拜」)。[1]亦即,人們不再解讀圖像,而是活在圖像的作用中,圖像製作者的想像已經成為圖像接收者的幻覺。而在技術性圖像的時代中,傅拉瑟更認為我們必須對技術性圖像提出某種程度的批判,因為技術性圖像並不像窗子,它和所有圖像一樣俱有某種魔力(且不同於傳統圖像),它是在於「改變我們對於外在世界的觀念」。[2]

因此,在《定製真實》一展中,我們可以約略地透過藝術家及其創作「客製化」(customized)的真實也存在多個層次的差異性:從虛擬實境(及擴增實境)與跨域展演對真實的「模擬」(mimesis)、紀實性錄像對真實的「再現」(representation)、非紀實性錄像對真實的「擬仿」(simulation),以及生物藝術與腦電波藝術對所謂真實的「再創造」(re-creation)。此一對真實的多面向再詮釋指涉當代觀念、事件、表徵與科技不斷變化的社會景況,藉以超越物質與精神維度之二元劃分,提呈含混交織的語藝開放性,其視覺語藝不僅因為科技的發展,持續地進行著擴充,同時也不斷地超越傳統藝術創造對於再現的關注,衝擊著並處理著新媒體藝術的新形貌。

 

[1] Vilém Flusser 著,李文吉 譯,《攝影的哲學思考》(台北:遠流,1994),頁30-31。

[2] 同上註,頁37。

相關評論

解消肉體,走向三位一體的未來 [特約評論人]陳元棠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