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地景《黃金E空間》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元棠, 2018年04月03日 11時26分
評論的展演: 《黃金E空間》
先是全然寂靜與黑暗,舞台上只有五具電腦控制的多面體裝置,舞者藏身於多面體裝置之後,接著,緩緩出現的手腳伸展或緊縮,燈光下有如雕塑,在音響中重壓低音頻拉出意識中的空間,隨著舞者舞動一同向下沉至地面,手與腳像是從多面體長出來般,黏著緩轉,延伸或扭曲,動態逐漸與多面體結合。接著舞者終以背面現身,視覺焦點在於那背部肌肉與關節,悠悠轉與繞的肌肉變化清晰可見,整場舞蹈不以舞者正面明確的臉部五官為主,像是減弱人的意識,揭示出「身體地景」的概念。
本舞作是為台中國家歌劇院— 2018 台灣國際藝術節的節目之一,來自法國的失重舞團,藝術總監兼舞者瑪麗亞.多娜塔.居荷索(Maria Donata D’Urso)與科技藝術家沃夫.卡(Wolf Ka) 兩人在2012年於日本京都駐村時相識,多年醞釀後,在2017年共同完成《黃金E空間》。兩人受日本「間(Ma)」的概念所影響,將人體模矩的幾何秩序提昇至哲學層次,曾修習建築的居荷索在編舞中,自身體與空間的測量與思考為出發,而卡所設計的多面體裝置則來自德國藝術家杜勒(Albrecht Durer,1471-1528)的版畫作品「憂鬱(Melencolia I)」,此多面體藏有杜勒編排近畫面的祕密:當時著名的數學難題。在舞台上,舞者與多面體裝置的共舞,以物理性的外在行動,實現人與空間的重力關係,人與人之間的引力關係,以身體化約成冷冽內斂的演出。
希臘哲學家普羅達哥拉(Protagoras,481-411 B. C)曾說過:「人為萬物的尺度。」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公元前一世紀)的建築工程著作《建築十書》,提出了把人體比例運用在建築丈量上,且總結了人體比例的規律,以致後來達文西繪製出著名的「維特魯威人」......我們的世界是以人為中心向外開展出,人的位階在物之上,萬物也依附著人類的存在而存在。然而此舞作提出了另一個面向,在重心刻意下沉的編舞中,似將人與物的位階均等,以人測量/模擬物件進而形成地景,傳達出人體在地景中的「物性objecthood」(Michael Fried,1939-)可能,不見舞者的臉,多以背部呈現,似刻意剝除意識,單純以人體「擬物」也「與物合一」,舞者在其中的站立與行走,是為拉出空間中的線,讓人體與多面體裝置共同形成的點連成面,那刻意遲滯並費力維持精準的動作,讓每一吋肌肉極具張力的外顯,將內在投射出外在空間並與之連結。將人體的豐美與凋零並置,當年輕男舞者撫摸七十八歲老舞者的背,方呈現了編舞中較為明確的關係,引起對老朽肉體此般「枯」的愛憐崇敬。
多面體裝置的擺放方式,與舞者共同表現了「枯山水」這般東方景觀的意念。舞者且與多面體上的鏡子中的影像共舞,而此鏡子除了照應舞者,也將光影投射至觀眾席,產生的光影巧妙如雲一般的外型動態飄過觀眾上方或舞台後方,則是本舞作中的輕盈。原本排除人存在的枯山水,意欲觀者在庭園設置中,透過特定區域與視角觀景,以反省自身。然本舞作欲將人與地景形成共置的意象,將人的主體性減低,凸顯肉體不再與地景各自觀看,肉體是在地景中觀看自身,並存在於風景之中 ; 古典芭蕾舞中站立飛躍的舞姿似與地心抗衡,然而此舞作像是證實地心引力一般,那像是想往土地內深植的慾望,要將動能回歸大地。於此,人與地景屬同一主體,而觀眾於觀看中,發現人向內的動力與目光,與可見/不可見空間的吸引布局,肉體地景的物我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