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包裝小型策展的舞蹈編創PK
Author: [特約評論人] 貧窮男, 2018年04月03日 16時53分
評論的展演: 2018相遇舞蹈節—共舞
在影展中我們常常看到策展人將影片分門別類,策劃出不同主題。在藝術節中也經常有ㄧ個核心命題來邀請節目,那舞蹈節目呢?在台灣的創作有八成以上都只有一次性使用,船過水無痕,演完即拋棄的狀態下,有可能透過舞蹈節的策展包裝,讓節目成為定目劇的可能嗎?
由三十舞蹈劇場吳碧容與華山1914創意園區合作之舞蹈策展的「相遇舞蹈節」,從近年受到矚目的團隊或作品中,挑出五支舊作,與三支新編作品,規劃成三項主題:《翻轉空間-楊乃璇/小事製作+林依潔》、《關照議題-張惠妮/賴思穎+謝佩珊》與《注目新人-許程崴+張國韋+汪秀珊+林俊余》,分成三檔節目呈現,以小型策展Showcase的概念,讓觀眾能在幾天內一網打盡,看見台灣當代舞蹈創作的切片與多元風貌,當然也可能是殘酷擂臺,接受觀眾的考驗。
林依潔《該死的十字路口》 圖版提供|三十舞蹈劇場
在「翻轉空間」中,兩個新編作品呈現兩種極端,小事製作的作品暴露出跨界的缺失,創作者沒有掌握或熟悉要跨的界與表演者的身體能力,表演者彼此牽制無法發揮,場面調度混亂失焦,對創作的兒戲與輕忽,讓人覺得可惜,表演者來回於觀眾席與舞臺間的空間運用也太過平凡,對照第二個作品林依潔《該死的十字路口》,安排觀眾坐到舞臺上,而原本階梯狀的觀眾席成為舞者揮灑的舞臺,完全呼應「翻轉空間」的命題,七名舞者在觀眾席中的錯置、排列、規律,在逐層高起的階梯平台間結構起編舞者的詼諧,在高低錯落間達成椅子傾斜的平衡,在清空椅子後的平台,雙人三人的搭檔,舞者實力整齊的表現也豐富了多層次的舞作變化,加上以豐富的場域聲音與配樂間,將編舞的巧思完美呈現。
台灣的舞蹈絕大多數缺乏巨大物件,這樣的舞臺其實是很大的限制,但也為這樣的限制挑戰,讓作品的驚險造成強烈的視覺,緊緊吸引觀眾的目光,舞者的技巧與水平能完全展現,是個極有發展潛力的作品。
謝佩珊《消逝的城市》圖版提供|三十舞蹈劇場
「關照議題」的兩個作品都是舊作,原本舞作長度都是60分鐘,為了這次showcase型態,各縮短成30分鐘的作品,張惠妮/賴思穎的《失去》,以舞蹈來探討是智者照顧與被照顧這間的關係,舞者以肢體呈現出內斂的情感關係,緩緩堆疊內在的情緒,是相對安靜的作品。而第二支作品《消逝的城市》,相較起來非常直白地控訴城市的安危、空污、與各類意外事件等等,音樂節奏強烈,搭配一個舞臺設計變化,活力滿檔的演出,視覺具象強烈有感,想說的完全用肢體表達出來,直接而不囉唆。
「注目新人」第一個節目是林俊余的《野餐》,舞臺中間一方綠色草地,左右與後方舞臺堆滿張開的黑色雨傘,舞蹈讓我想起米蘭昆德拉在「可笑的愛」中的短篇「搭便車遊戲」,愛情中的荒謬、反覆、可笑、自作自受,透過舞蹈又有了比文字更為鮮明的感受,至於那舞臺邊緣全無作用的黑傘,也許來自夏宇詩作,我也只能詮釋作愛情中的陰晴無定。
汪秀珊《在你不在的地方》圖版提供|三十舞蹈劇場
第二支汪秀珊《在你不在的地方》,相較於其他作品最為完整,不論是在鐵工廠的影像,對母親過世的思念,回憶的錯雜,情感的流轉,不慍不火,不煽情卻也能平實傳達出感情的豐富。第三支張國韋的《彈判》,是新編作品,透過雜耍球的拋接彈跳滾動來呈現出人性間的勾心鬥角明爭暗鬥,一開始的氣勢很強大,表演者不但要全神貫注還要有著完美的舞蹈動作,小小的幾顆球吸引了滿場的目光,很棒的概念,表演也非常精彩,但是玩球的花樣過了10分鐘後就缺乏新鮮感,作品的留白也非常重要這個作品也非常有潛力繼續發展,將會是好看又賣座的作品。
最後壓軸是許程崴的《禮祭》選粹,曾經參與愛丁堡藝術節、阿姆斯特丹舞蹈節,將原本卅分鐘的作品,挑選了其中15分鐘的片段,程崴在舞蹈動作設計上與當代舞蹈脈絡接軌,即便純粹的舞蹈動作也極有特色,那原始狂野加上祭典的神秘性,在那一方紅毯與昏暗光線中,精神與感官都能被撼動,現場的伴奏的音樂質地絕對也是這個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