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的曙光之路------聆聽二胡演奏家王瀅絜「雲樹」專輯有感
Author: 林彥君, 2018年04月10日 12時18分
評論的展演: 二胡當代音樂專輯「雲樹」
文/林彥君 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碩士,現任小學音樂教師
「二胡」這個樂器一直以來的印象都是傳統的,它的音色悠揚婉約,偶爾可以做出「賽馬」的氣勢,但印象中,一直沒有跳脫出「傳統樂器」這個範疇。初拿到這張二胡當代音樂專輯的確令人好奇:現代音樂經營不易,演奏家想走什麼樣的路?還有,外國音樂家來創作中國傳統樂器音樂,沒有既定的刻板印象,會有什麼樣的效果?
專輯內一共六首樂曲,作曲家分別來自中國、臺灣、哥倫比亞、法國等地,不知道演奏家王瀅絜是否在順序編排上別有用心,六首連續聽下來,讓人有種「二胡從中國走向世界、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推進感;第一首中國作曲家田蕾蕾為二胡和吉他所作的《淚之語》,可以聽到兩個個性迥異的樂器互相對話、你來我往,時而爭辯時而低語;在這首樂曲中,二胡從我們所熟悉的傳統音色開始逐步變化,製造了一些新的效果。第二首是臺灣作曲家林煒傑為二胡與兩位演出者的創作,讓人聽到有別於以往「優美」的音色,演奏出低吟似的語句,二胡在這裏開始拋開舊有束縛,與其他樂器建立新的聲響效果。
第三首樂曲是法國現代音樂協會音樂總監廖琳妮的作品《浮生Ⅲ》。在這裡二胡與電子音樂完全融為一體,音樂中瀰漫的氣氛是我認為最吸引人之處;空氣中迴盪的樂音、深淺不一的層次,讓音樂變得具象起來。音樂本身風格雖然現代,不過專心聆聽時好像眼前飄過一幅又一幅的圖畫,音樂的流動並不會被這些想像中的圖畫浮動所干擾,心靈上竟產生一股奇異的寧靜……。
第四首《備忘錄》的作曲家是陳珩(臺灣),他讓二胡像玩遊戲一樣,和同伴玩出更多可能:鋼琴、手風琴互相自由自在的對話,結合了即興效果與趣味的作品。到了第五首《神秘的聚會》,作曲家是哥倫比亞籍的桓‧卡密羅‧桑切(Juan Camilo Hernandez Sanchez)。少了傳統樂器的包袱,這個作品開頭充滿異國風情,二胡和手風琴在音樂中完全放開表現,音樂持續到中後段已經不只是「演奏」,更包含了「嘗試和實驗」的意味。有時會令人懷疑:這真的是二胡嗎?不是電子效果器嗎?而且令人意外的是,它跟手風琴的音色竟然這麼合得來!
最後一首是法國作曲家克里斯蒂安‧埃洛伊(Christian Eloy)的作品《折疊》,到了這裡,已經超出「傳統樂器」的感受,二胡完全變成了一個新的樂器。而且作曲家利用電腦後製音樂,聲音在左右聲道遊走變化,呈現出電影般空遠又迷幻的效果,讓我不禁聯想:如果在小學音樂課堂讓學生聆聽,從「編一個電影故事」開始,應該會是很好的入門吧?如果真能夠從故事出發,現代音樂是不是更好理解呢?也或許,我們更應該回頭檢視音樂教育:課堂內的音樂欣賞,除了莫札特《魔笛》、貝多芬《歡樂頌》之外,一定還有更多可能,身為音樂教師的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呢?或許這也是演奏家王瀅絜離開既有的音樂舒適圈,努力想要傳達的理念吧?!
推廣當代音樂並不容易,市面上容易入門的大多是「旋律好聽、有標題有故事」的古典音樂。但是橫跨古典與現代、促成東方與西方合作、開發舊有樂器的新音色,這些不論對作曲家或演奏家來說都是一條嶄新的道路。我在不同作曲家的創作、王瀅絜的詮釋中聽見形狀、看見圖畫、感受到氣氛、甚至進入一個不同的時空場景,這些都是以往聆聽音樂從沒有過的體驗,也是理解音樂的全新視角。可以想像發行這樣一張專輯得經過多少努力與勇氣才能成就,我們樂見臺灣能有更多人願為推廣音樂而努力,但這條路必得披荊斬棘;即使充滿意義,但卻往往是孤獨的。或許就像專輯封面給我的感覺:在交錯的枝葉中往前望,遠處曙光明亮……只要我們義無反顧地向前,好好形塑「現代」,就能看見更好的「未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