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黑白切吳方七個展「介入回放」 
分享 | 瀏覽數: 1501

黑白切吳方七個展「介入回放」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8年04月10日 23時00分

評論的展演: 介入回放 kicapilj kipaqenet / 影像裝置 吳方七個展

 

 對許多人來說,原住民藝術這個標籤就是圖騰與象徵,但是對許多都市原住民來說,這些標籤卻同時顯現了身分認同上的議題,離開部落到了都市,除了血統以外,要如何辨識自己呢?夾在白浪(漢人)與傳統文化的縫隙中,年輕藝術家首先意識到的可能就是自己特殊的觀看位置,「介入回放」作為辨識自己的起點,同時也顯示了當下的位置。

  35日到28日,黑白切舉辦吳方七個展「介入回放」(kicapilj kipaqenetj 排灣語),現場以大面積投影為主,影像為作者家族合照,包括父親、祖父母與後製加上母親,在地板上則是有數十塊方鏡,上置有藝術家拍攝的家族照與翻拍的家族舊照,在半空中則是懸掛鏡子,恰巧是反射投影中的人像臉部,鏡子時不時翻轉,也不時映射出家人臉像,遠方投影下方則是有個水桶,多張老照片從水桶中蔓延出至地面,同時展出現場也播映拍攝時家人聊天的錄音檔。

  在展場中,最醒目的大型投影卻是靜態影像,這讓人思考,如果作者只是要展出家族記憶,那麼大圖輸出與投影的差異是什麼,只是當半空中那些鏡子旋轉反射出家人的臉時,那種必須抓緊時間去辨識臉部的心情馬上準確的展現出"都原"的心情,作者並沒有立即告訴我們原住民與漢人之間的差異,或者緊抓住原住民圖騰來辨識自我,那種試圖在投影中去辨識旋轉中家人臉孔的過程,本身就可以說是種寓意強烈的邀請,邀請觀眾來理解"都原"的處境。

  一般展覽中常有英文展名作為說明,有時是中文展名直譯,有時則是帶有其他意味,但是在這次的展覽中,附帶的卻是羅馬拼音的排灣族語"kicapilj kipaqenetj",具展覽說明上解釋,「kicapilj排灣語,介入;字根capilj關連責任牽涉。kipaqenetj排灣語,回顧;字根qenetj-1意識念頭回想之意。 」這似乎只是展名的排灣族語譯,但是卻又帶出了藝術家的創作起點,我們可以理解語言的邏輯其實就是我們思考的邏輯,在母語與北京話的轉譯中,可能正是藝術家試圖展現的主題

  這樣的轉譯對一般觀眾而言,比較大的問題可能在於對於"都市原住民"處境的陌生,尤其是創作者本身在展覽簡介中也較缺乏說明,透過展場的現成物如玻璃或投影等手法,我們可能理解的是"中介/反射"的概念,但是對於"都原",尤其是年輕創作者,處於「都市/部落」兩種文化中,如何觀看自己與上一代、甚至是上上一代文化中的差異這個重點,可能就較缺乏進路,當然這可能也是台灣社會對於原住民處境過於陌生所造成,相較之下,水桶中傾倒出照片的手法反而可能過於抒情顯得沒有必要。

  其實對於年輕一代對部落文化陌生的原住民藝術家來說,面對上一代原住民藝術家努力的重新面對文化圖騰等議題,從自身處境出發思考,可能遠比緊抓著並不熟悉的圖騰象徵來運用要來的精彩且有意義。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