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印舞蹈交流到蒂摩爾的當代身體訓練的紀錄雜談
Author: 許家峰, 2018年05月04日 20時31分
評論的展演: 2018TJIMUE藝術生活節與國際交流演出
記得十年前當時台灣很瘋歌唱選秀節目,没多久也有個《舞林大道》的節目產出,比起歌唱比賽我更愛觀賞舞蹈演出,那時只要假日没上班的話定會留意這節目,而第一次聽道「蒂摩爾」的名字也是在這時候。這節目的舞蹈類型多數為流行性的舞風,所以看見現代舞且帶著強烈的原民身體樣貌的確很吸睛,他們精湛實力真令人難忘,當時的表演雖短短數分鐘卻讓我看見了不一樣的現代舞風,肢體與情感處理的相當細膩,坐在電視機前的我除了驚艷外也不禁好奇這樣俱原民風格與藝術性的團體為何要來比賽,後來記得評審還說過以他們的藝術水準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評了。再後來也因工作與視力關係漸漸地鮮少觀賞舞蹈作品,而年初認識了一位研究舞蹈的新朋友,在某次的交談中他提及了「蒂摩爾」這名字,瞬間腦海中的畫面鮮明了起來,也因他的推薦參加了這次TJIMUE藝術生活節,原以為只是參加工作坊而已,没想到晚上還有國際交流的演出節目,當然就把握一下觀賞的機會囉。
在4月27-29日三天的晚上都有一個半小時的正式演出節目。
除了「蒂摩爾古薪舞集」外還有這次交流的印度「Kaishiki Nrityabhasha舞團」。兩團分別帶來各自的傳統舞蹈、現代舞蹈與一起合作的舞碼等,幸運的是在第一場節目中印度編舞家還帶來一隻獨舞啊!因身旁的友人在我耳旁細述著這支獨舞,特別對這舞碼存著很大的想像,節目內容真的十分精彩。而關於這次台印交流計劃的源由請參考下面「琉璃計畫|當代社會中的傳統—當台灣與印度在舞蹈中相遇」的連結,在此不多贅述。
而我這篇書寫並非舞蹈評論,主要的還是在參與了三天身體工作坊與觀賞一、二場演出後的一些觀察與提問,其中在一、二場的演出時身旁的陪同者不同,敍述舞蹈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都有幾個重疊之處,所以還是會談到蒂摩爾年輕編舞家巴魯.瑪迪霖的《心事誰人知》這支舞碼。\
「傳統」與「當代」的聲聲催促著…
這三天的課程與演出不停地可聽見「傳統」與「當代」二個名詞,起初還不以為意,但這猶如緊帍咒的咒語在我耳旁細細叨唸著,以一種必然性的結果論點,讓我油然產生一種莫名地糾結狀,
不禁讓我再度思索著這兩者間的身體意象的關係有無可能少了些什麼或者順理成彰了什麼。
其實我是不太在意論述,因我本來就非研究其領域學者專家,但在這三天的行程中真的一直聽到「當代」這字眼,讓我混著了,從當代藝術史、當代舞蹈史到當代身體等論述中,這些藝術的表達方式相互交叉,又與性別、種族、階級等問題交織在一起,我試著從中去釐清或找尋重疊的脈絡;同時透過排灣族當代身體工作坊的訓練去感知與回應過去自身對原民的「傳統」意象,也思考著排灣族四步舞延伸出來的技巧轉移,但時間、內容與個人的身體知覺有限,故無法窺探或細究其更深一層脈絡,個人仍覺得是值得關注與發展的命題,但絶不是我要做的事就是了。(哈)
除了代表性的四步舞外,排灣族人在婚禮中也有迎娶的舞蹈表現,這次在tjimue藝術生活節的第二天下午巧逢部落頭目嫁女兒的婚禮,自己也親臨現場參與了四步舞的行列,而被我們圍繞在中心的則是這次迎娶的儀式動作,但由於視力關係無法感受到這塊,但從無限迴圈的四步舞中,是可以意會以歌帶舞的身體動態,由其哼唱著原民味的國語歌曲時,身體的律動的確與傳統古調有所不同,而在最後一堂課結束前也有學員提問排灣族有無重現狩獵舞的可能,舞團藝術總監路之.瑪迪霖的回答是目前可能性不大,的確根據歷史紀錄與耆老的口述,過去部分部落尚有舉行獵首祭並於其中跳舞的習俗,但已隨著獵首風俗消失而不復見,故暫無可循,也無從假設。
身為首支以排灣族文化為主體性的當代舞團「蒂摩爾古薪舞集」至2006年創團至今已十二年之久,已不算是年青的舞團了,除了藉由舞蹈再現與發散排灣族文化核心與意象外,這次的台印交流的確有它的另一層意義在,相信接下來的交流與發展階段是令人期待的,但我個人對於團隊在排灣族當代身體訓練系統紀錄有著更大的期許以及能為文化留下怎樣的歷史意義。
最後我想小聊巴魯.瑪迪霖的《心事誰人知》
我没料想到這位年輕編舞家的作品情感表現如此的沉重、細瑣(單指這舞碼),讓我印象有些深刻,透過陪同者的解說是可略知舞蹈型式源於傳統四步舞的步伐與身體律動向上發展成另一肢體表現,只是細節真的多且繁瑣,壓力就莫名湧上心頭,記得第二天的演出,坐在我前面的小小男孩看不到一半就轉頭跟媽媽說可不可以離開了,可能媽没理會他或給眼色,小小男孩又默默地轉回去繼續觀看演出,不過待這支舞碼一過他又專注起來,一直在解釋他看到了什麼,我還跟他小小小交流了一下,我想不是他看不懂,而是這支舞作的沉重力量不是這小小男孩能承受的。另一個是舞者在聲音的表現上顯得單溺在某個不明確位置,連吸吐氣間的氣音也顯得有些浮燥,我在想是否解構傳統身體\舞蹈後再重組時連帶的聲音運用也跟著改變與轉移,所以聲音這塊似乎有些曖昧不明,個人覺得這支舞碼也許需要一點距離,舞者間的距離、時間留白的距離與舞台與觀者的距離,才能拉出應有的力量與寬度。
「琉璃計畫|當代社會中的傳統—當台灣與印度在舞蹈中相遇」網站
https://www.lazurite2018.com/